
2023学年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考 高三语文学科 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 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卷上无效。 4.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无需执着于用笔墨界定中国画 杭春晓 (1)在以往的讨论中,笔墨往往被认为是界定一幅画是不是中国画的底线,并因此形成机械概念化的判断标准。如果我们将这种判断称之为“笔墨中心主义”,那么它的产生源于对中国画概念界定的固有思维模式———执着于建立特定的中国画“主体身份”。 (2)这种主体性构建首先表现在“中国画”名称的确立。诚如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原副主席卢辅圣所言, 中国画概念的成立,是以国度和民族文化畛域为思维基点,当它作为“过去式”行使规约功能时,能够恰到好处地整合形而上与形而下、内涵与外延,以保持本民族绘画传统的独立自主性。由此可见,确立中国画的主体性,正是源于相对中国画的其他绘画种类的界定。因此产生的后果是:一方面中国画寻找自身的存在定义,试图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 另一方面,中国画的发展却不得不受制于“与其他画种区别保持独立”的思维模式。 (3)应该说,这种“身份界定”渗透到了关于中国画的各种表述中,无论是中国画的笔墨底线之争,还是中国画的材料之争,抑或中国画的实验之争。在中国画领域,还因此产生了诸多关于派生问题的讨论, 比如中西融合、越民族越国际、“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等。 (4) 这里先谈谈“笔墨当随时代”。这个观点的出发点是一种形式上的艺术观, 即绘画语言和表现形式在当代要有新的变化。当然也可以简单理解这一命题,只要是变化的笔墨就是跟随时代的。但这样理解带来的结果是,所有创作依靠的语言形式都是不同的。在数百年的纵向历史中,以至今天横向的空间中,所有画家的笔墨都有所差异,那么是不是可以说,每位画家其实都是跟随时代的?如果是这样,我们还有谈“笔墨当随时代”的必要吗? (5)相对“笔墨当随时代”,写生新生活也应该谈谈。因为表达了当代生活的创作,更容易让人信服创作的当代性。但是,这一命题的出发点是题材决定论,而非艺术史本身。如果仅从表现题材本身入手确定作品所谓的当代性,那么一幅作品只要表达了不同于以往的内容,就是当代的。按照这个观点,我们会发现艺术史的内在线索消失了,一切再现型的艺术都是代表当代艺术的成果。其实,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是仿照西方古典再现型艺术而产生的艺术观,它既不符合西方现代反再现型艺术的发展,也不符合中国古典意象抒情的逻辑与脉络。 (6)之所以把以上两个观点拿出来单独说,是因为它们简单处理“中国性”“当代性”之类的文化概念,在非此即彼的本质主义框架中衰减了文化发展的丰富性、交互性与流动性,使之成为僵化的教条。 (7)再回到笔墨问题。笔墨是中国画史上较为重要的讨论对象之一,它往往与表达的最终效果———笔墨品质(亦可称之为“笔性”) 结合在一起,方才有效。脱离笔性讨论的抽象化的笔墨概念是空洞而无效的。有关笔墨问题的讨论,逐渐发展成为对“笔墨中心主义”的表态。 与之相应,无论“肯定笔墨”的初衷如何,它都会被放大,或成为主体界定之旗帜,或成为反对者简单否认的目标。更有甚者, 它还会演化出一些错误的创作观念。诸如在工笔画创作中,为了证明自己的笔墨,转而追求轮廓线的书法用笔。殊不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