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文学和写实共奏“灵魂的震动” 温饱、自由、尊严、安全、权利、爱 以上五项中,如果因为不可抗力的因素, 你只能留下其中一项,你的选择是? 如果能留下两项呢? 在前面纪念散文的学习过程中,“左联”这一具有革命性质的文学组织令人印象深刻,无论是在文学宣传还是革命斗争中,都为后世留下了深远影响。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由于反映工农苦难生活和反帝的需要,在左联推动下,一种新兴文学体裁在中国迅速萌芽发展,那就是报告文学。 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报告文学中的经典,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报告文学———夏衍的《包身工》 写作背景 体裁导入 95岁那年,夏衍说:“我觉得我的作品中只有《包身工》可以留下来。” 一、主与副,厘清脉络交织线 二、点与面,走近新闻真实情 三、悲与愤,体会文学感染力 主与副,厘清脉络交织线 壹 一、主与副,厘清脉络交织线 1.全文共计50段,请尝试划分段落,概括内容,横向填写表格。 段落 内容 段落 内容 1 — 7 包身工起床的情景 8 — 11 包身工制度的产生 12— 14 包身工早餐的情形 15—22 包身工制度的发展 23— 32 包身工劳动的情景 33—34 包身工制度的膨胀 35— 47 包身工整体生活和命运 48—50 包身工制度必然灭亡 一、主与副,厘清脉络交织线 2.纵向观察分层表格,尝试总结这篇报告文学的结构特点。 双线交织 主副相生 主线:时间顺序 副线:制度趋势 新闻事实 背景材料 记叙描写 议论说明 一、主与副,厘清脉络交织线 3.此篇报告文学,选取的材料看似散乱,实则运用了“分散穿插”的方法安排思路,尝试谈谈这种行文结构的好处。 纵横交错,结构清晰 为了全面反映包身工的状况,作者理出了“包身工的一天”这样的一条主线,在其中穿插着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写一段活动,穿插一种材料,事实描述与制度分析交相进行,使得文章呈现出开合自如、穿插有致、线索分明的特色。 表达方式,综合运用 主副线内容一类是新闻事实,一类是背景材料,两类材料的有机融合,需要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使得文章既有逻辑性,清晰地记录了事情的真相,又有文学性,能够表达作者的观点和感情,富有表现力。 一、主与副,厘清脉络交织线 何为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运用文学艺术形式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 据茅盾先生解释:报告文学是散文的一种,介乎于新闻报导和小说之间,是兼有新闻和文学特点的散文。题材是现实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真人真事,往往像新闻通讯一样及时的传达给读者大众,所以“报告”有浓厚的新闻性。但它跟报章新闻不同,它要将事件发生的环境和人物活生生地描写出来,读者便如同亲身经验,而且从这具体的生活图画中明白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所以“报告”有强烈的文学性。 “新闻性”和“文学性”的统一是报告文学的典型文体特色。 点与面,走近新闻真实情 贰 二、点与面,走近新闻真实情 1.文中哪些内容可以体现出作者撰写过程中的“不带虚构”,“如实”?梳理文中的新闻材料,填写表格,直击包身工“一日作息”现场。 时间 活动 现状概述 20年代后期,我就着手收集包身工素材了,到了1936年才完成,前后历时达十年之久。……我本想写篇小说的,调查结束后,觉得小说不足以反映包身工的境遇,所以,我就把调查到的材料,不带虚构,如实地写成了《包身工》。 ———《夏衍谈<包身工>》 二、点与面,走近新闻真实情 1.填写表格,直击包身工“一日作息”现场。 时间 活动 状况概述 4:15 起床 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随着威势的喊声,在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里,二三十个包身工们起床了,哈欠连天,唉声叹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