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241030

第三单元 单元任务群(一) 体悟“探索与创新”精神,探究诗歌意蕴 学案(含答案)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日期:2025-02-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15次 大小:2938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单元,第三,意蕴,必修,统编,语文
  • cover
单元任务群(一) 体悟“探索与创新”精神,探究诗歌意蕴 学习任务  1.体悟“探索与创新”精神。 2.借助诗歌“暗示性”,探索意象意蕴。 任务一 体悟“探索与创新”精神 活动一 梳理、分析学者、科学家的探索经历及思维方式 1.梳理本单元四位作者的信息,填写下表。 作者 国籍 身份 研究领域 研究成果或作品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梁思成 林庚 2.深入研读课文,了解作者发现与创新背后的思维方式,填写下表。 作者 发现与创新路径 发现与创新背后的思维方式 屠呦呦 加来道雄 梁思成 林庚 活动二 学者、科学家探索与创新之启示 3.四位作者的成长经历、研究成果给了你哪些启示?成为一名学者或科学家需要具备哪些素质? 答:_____ _____ _____ 任务二 借助诗歌“暗示性”,探索意象意蕴 活动一 谈谈《说“木叶”》的写作目的 1.《说“木叶”》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答:_____ _____ _____ _____ 活动二 借助意象,探究其暗示性 2.如《说“木叶”》中所说的“暗示性”在古代诗歌中其实并不罕见,“柳”“梅”“月” “鸿雁”等形象都具有比较强的暗示性,带有某些特定的意蕴。请选择一个意象,搜集相关诗句,探究其暗示性(常出现在什么样的场景中,能引起哪些联想,具有怎样的暗示性等),思考其暗示性的由来,并填写下表。 典型诗句 出处 意象的暗示性 暗示性的由来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单元任务群(一) 体悟“探索与创新”精神,探究诗歌意蕴 任务一 体悟“探索与创新”精神 1.屠呦呦:中国 生物科学家 生物制药 发现青蒿素,造福全人类 加来道雄:日裔美国 物理学家 空间物理 著有《量子场论》《超弦导论》等 梁思成:中国 建筑学家 古代建筑 著有《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在研究和保护古代建筑上卓有成就 林庚:中国 文学史家 古代文学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李白》,在楚辞、唐诗研究上卓有建树 2.屠呦呦: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找到灵感,转换研究思路,最终发现青蒿素 求异 加来道雄:幼年观察鲤鱼世界,引发无限遐想;少年接触爱因斯坦,展开科学实验 想象与实证 梁思成:用语言学的概念来归纳总结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以“文法”和“词汇”来阐说建筑上的惯例、法式和构件、因素,以“可译性”来阐说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建筑实现了同样的目的、表达了同样的情感 类比 林庚:从大量的文学现象中概括事物特点,从材料的梳理中发现问题,进行考证 归纳 3.(1)对科学要有浓厚的兴趣、强烈的好奇心,要有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探索精神,有艰辛的研究过程、坚持不懈的追求;具有广博的知识、深入的思考和实验考证精神;要深入浅出地介绍宣传,扩大影响,造福人类。 (2)既要具备专业水平,还要有文学基础和文字功底。 任务二 借助诗歌“暗示性”,探索意象意蕴 1.《说“木叶”》一文不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写“木叶”的真正目的应该是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征。 2.①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②李白《静夜思》 ③“明月”暗示了思乡、盼团圆 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⑤《诗经·采薇》 ⑥“杨柳”暗示了哀怨、缠绵的离愁别绪 ⑦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⑧虞世南《蝉》 ⑨“蝉”暗示了人品的高洁 ⑩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王维《相思》  “红豆”暗示了爱情或相思  诗人的情附着于物上,意含情,也即意象的暗示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