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二单元 百家争鸣 1.学习先秦诸子散文,加深对传统文化之根的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领会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的洞察,思考其思想学说对立德树人、修身养性的现实意义。 3.感受先秦诸子或雍容或犀利或雄奇或朴拙的论说风格,理解各家的论说方法,体会其妙处。 目录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内容梳理 论证艺术 感受先秦诸子风采 内容梳理 1、《〈论语〉十二章》分别阐述了哪些思想观念?这些思想之间有何关系?请根据课文填写下表。 篇目 思想观念 各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好学:不求安饱,就有道而正 谈论礼、乐、仁之间的关系 君子对生命意义的定位:执着追求仁道 义利观:重义轻利 君子提高道德的方法:虚心学习,自我反省 君子定义(文质兼备,方为君子) 篇目 思想观念 各思想之间的关系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士人责任(“仁”为己任,意志坚强) 做人做事道理(持之以恒) 君子的基本品质(智、仁、勇成就完美人格) 实行仁的途径(克己复礼) 君子行为准绳(从心出发,推己及人) 《诗》的社会价值 十二章主要讨论了君子之德和修身养性的问题。君子之德包括安贫乐道、谨言慎行、重义轻利、表里如一。修身养性(外求):追求真理、锲而不舍、养德增智、重视仁德。修身养性(内求):自我反省、勇于担当、智仁勇、自我约束、有仁德之心 2、梳理“三纲”“八目”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 大学之道 三纲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知止 定 静 安 虑 得 八目 国 身 家 修身 修身的方法: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修身的功用: 齐家、治国、平天下 “三纲”是宗旨,是纲领,是指导思想;“八目”是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八目”的内容是一个由内到外、相互关联、不能任意颠倒的统一的整体,是一个穷尽内圣外王之道的思想理论体系。“格物、致知、诚意、正心”是基础,做好这些的目的是“修身”。“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条件,“修身”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它们先是由大至小的条件关系,再是由小至大的因果关系。其核心是“修身”。 3、《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层次 论证思路 第一层(由开头至“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第二层(由“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至“非恶其声而然也”) 第三层(从“由是观之”到文末) 提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见解,认为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天下就会大治 列举“孺子入井”的事例证明中心论点 阐述“四端”,并将其与“仁、义、礼、智”相配论述,并指出扩充“四端”的重要性。 矛盾统一的概念 相关章句 辩证思考 “有”和“无”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为用的;“无”能发挥大作用,但被人忽视了。 “知人”和“自知” “胜人”和“自胜” “成”和“败” 九层之台……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则无败事 “有为”和“无为” 4、《〈老子〉四章》中提到了几组矛盾统一的概念,思辨性强,请尝试找出它们,并从中分析老子对社会的思辨思考,完成下面表格。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知人”是智慧,“自知”是通透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胜人”是有力,“自胜”是刚强 要慎始慎终,才能成而不败 为者败之,……故无失 “有为”不应妄为;“无为”即顺其自然、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 《老子》四章 文本研读 内容梳理 老 子 四 章 十一章 二十四章 三十二章 六十四章 “有”“无”关系论证 四种人生态度和对应结果 加强自我修养 无为而治的具体做法 五石之瓠 不龟手之药 客 → 裂地而封之 宋人→ 不免于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