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61373

人教鄂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五单元《影子的变化》单元备课(表格式)

日期:2025-04-24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85次 大小:82806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单元,人教,教版,四年级,科学,下册
  • cover
单元(整体)备课 第 五 单元 单元(主题) 单元主题:影子的变化 指导思想: “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探究的过程。教学中要引领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发展学生科学核心素养。 理论依据: 杜威认为“科学不仅是要学习一堆知识,同时也是一种学习的过程或方法。”在杜威看来,在学生开始学习科学的时候,就把一些概念和定律教给学生,往往使学生不明了这些概念和定律是怎样建构起来的。于是学生仅学得所谓“科学”,而没有经历概念和定律的建构过程,领悟科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由此出发,杜威主张用“心理的方法”教学,即让学生“从做中学”,将学生的学习过程视为科学研究的过程。他依据科学研究过程设计出一套教学程序:提出疑问--构成假设--指导实验--证明或驳斥假设,自己去发现知识。他提出的探究模式,为探究学习的正式提出鉴定了基础。 背景分析 课标要求 本单元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属于“宇宙中的地球”这一核心概念。《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地球和月球组成地月系,太阳、绕太阳运转的行星及其卫星和各类小天体组成太阳系,太阳是银河系中的一颗普通恒星,银河系是宇宙中的一个普通星系。地球的自传和公转,形成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正在逐步揭开宇宙的奥秘。本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有助于学生 形成物质与能量、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等跨学科概念。 学习内容: 9.2地球绕地轴自传 内容要求: ②观察并描述太阳光照射下物体影长从早到晚的变化情况。 学业要求: 1.能在教师引导下,观测和归纳一天中物体影长的变化情况。 2.初步具有从具体现象提出问题,并制定简单探究计划的能力。 3.具有根据事实提出观点的意识。 内容分析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四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低年级的相关学习为本单元的学习提供了基础。例如,在一年级下册《位置和方向》单元的学习中,学生认识了太阳每天在天空中东升西落的现象,学习了利用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辨认方向。这些关于太阳方位的知识和技能为学生在本单元观察、记录、描述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奠定了必要的基础。在二年级下册《太阳 月亮 四季》单元以及本册前一单元《地球 太阳 月球》的学习中,学生对地球、太阳和月球三个天体的概貌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三者的位置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些内容的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太阳光照射到地球上,使地球上的物体形成影子这一现象。 本单元设计了两课,分别是第15课和第16课。 第15课是《会变的影子》。本课主要研究两个问题:影子形成的条件和改变影子长短、形状和方向的方法。教科书从中国传统艺术形式-皮影戏引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光影现象,通过手影游戏和简单的小实验,探究影子形成的条件以及用同一个物体制造不同影子的方法。最后拓展到生活中的应用,了解无影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本课的拓展与应用中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创编手影游戏或皮影戏。 第16课是《阳光下的影子》。本课主要引导学生设计观察计划,观测并记录一天中阳光下物体的影子,并根据观测结果,抽象概括出一天中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本课的拓展与应用中介绍了古人利用影子的变化规律制作的计时仪器-圭表、日晷以及测定方向的仪器-正方案,以此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发明中通常蕴含着一定的科学原理。 学情分析 影子经常伴随在我们身边,但学生通常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只要学生注意到,就会对影子产生强烈的好奇心。课程由易到难,逐步深入。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感性思维为主要形式,所以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来化抽象为具体,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也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与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一)科学观念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