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39619

语文北师大版必修一1.3《狱中上母书》课件(37张)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3次 大小:7445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语文,北师大,必修,狱中上母书,课件,37张
  • cover
课件37张PPT。第3课 狱中上母书南海旅次 曹 松 忆归休上越王台, 归思临高不易裁。 为客正当无雁处, 故园谁道有书来。 城头早角吹霜尽, 郭里残潮荡月回。 心似百花开未得, 年年争发被春催。【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连年滞留南海时的思归之作。诗歌以翻腾起伏的思绪作为结构线索,在广州的独特地理背景的衬托下,着力突出登高、家信、月色、春光在作者心中激起的反响,来表现他羁留南海的万缕归思。首联从广州的著名古迹越王台落笔,独出心裁地写成“忆归休上”。颔联巧妙地运用了鸿雁南飞不过衡山回雁峰的传说,极写南海距离故园的遥远,表现他收不到家书的沮丧心情。颈联展示了日复一日唤起作者归思的凄清景色。尾联形象地揭示出羁旅逢春的典型心境,把他对归思的抒写推向高潮。这首诗集中笔墨来倾吐自己的心声,迂曲婉转地揭示出复杂的心理活动和细微的思想感情,呈现出情深意曲的艺术特色。 课堂互动探究知能优化演练第 3课  狱 中上母书基础自主学案美文佳作欣赏基础自主学案一、字音借代一年四季徒然,白白地拿……来六、特殊句式 ①奈天不佑我,钟虐先朝(省略句) ②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状语后置句) ③不孝之罪,上通于天(状语后置句) ④哀哀八口,何以为生(宾语前置句) ⑤如西铭先生,为人所诟笑(被动句) ⑥但为气所激,缘悟天人理(被动句)七、文学常识 走近作者 夏完淳(1631—1647),字_____, 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 聪明早慧,五岁知书史,九岁能 创作诗文辞赋。夏完淳是明末著 名的少年爱国英雄,其父夏允彝和老师陈子龙也都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和爱国志士。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他十四岁就跟随父亲起兵太湖,参加抗清活动。存古父亲牺牲后又随老师继续与清兵作战,在1647年7月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在狱中他写了三篇遗书:_____、《遗夫人书》和《土室余论》,以此来表达壮志未酬,英雄遗恨的爱国情感。此文是临刑前写给生母和嫡母的信。信中回顾了两年来起兵抗清的坎坷经历,抒发了国难家仇集于一身、死不瞑目的英雄遗恨,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文章吞声泣血、悲壮淋漓,这就义前的慷慨悲歌是一篇千古不朽的爱国主义杰作。《狱中上母书》八、经典语段 淳一死不足惜,哀哀八口,何以为生?虽然,已矣!淳之身,父之所遗;淳之身,君之所用。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但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大恩未酬,令人痛绝。 (《狱中上母书》)课堂互动探究主题感悟 本文是公元1647年(清顺治四年)夏完淳在南京狱中写给其生母及嫡母的绝笔信。作者在临刑前为“不得以身报母”而深感悲痛;为家中“八口”的生计问题而深感忧虑;但他又认为:“为父为君,死亦何负于双慈”,“以身殉父”是死得其所的。文中表达了作者以身赴义、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文中所表述的“忠”、“孝”等词句,在当时的背景下,是和民族气节紧密相关的。全文一唱三叹,慷慨悲壮,感人至深。技法借鉴 1.叙事、说理和抒情的融合。作者临刑作书,感慨万千,思虑万端。这其中有不堪回首的往事,有国难家仇的愤恨,有与亲人话别的痛苦,也有未报养亲人的遗憾,以上各种感情的融合,或叙事,或抒情,或说理,笔墨所至,感情充沛。2.用典言事,深婉有致。这封信虽为诀别之笔,却指称得体,用典恰切,不失婉约之旨。如说父死为“严君见背”,说母慈为“推干就湿”等,一方面表明作者平时文学素养之高,又说明他赴死前方寸不乱、镇定自若。 3.语言简练,文势流畅。作者少年早慧,博学多才,文章素来典雅。本文散句骈句兼用。散则舒卷自如,骈则回环有致,但都以短句为主,简练而又自然流畅。篇末先作散语,渐次过渡,以韵文收尾,更有曲终言志之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