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08576

苏教版(2017秋)科学三年级下册1.9.声音的产生 说课课件(共33张PPT)

日期:2025-04-28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48次 大小:1642672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苏教版,33张,课件,产生,声音,1.9.
  • cover
(课件网) 《声音的产生》 苏 教 版 小 学 科 学 三 年 级 下 册 目 录 CONTENTS 2 学习目标 3 学习重难点 4 教法学法 1 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 5 学习评价设计 6 教学过程 7 板书设计 8 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 9 教学反思与改进 1 教学内容和学习者分析 目 录 CONTENTS 2 1 教学内容分析 核心概念: 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学习内容与要求: 3.3 声音与光的传播 3 ~ 4年级: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 震动而产生。 落实课程标准 《声音的产生》是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一课。本课在第三单元中起奠基的作用,通过研究和探索“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高低变化》做知识铺垫。 本课主要围绕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来展开,通过观察、分析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了解物体发声的特征。 教学内容分析 学习者分析 基于已有的生活经验 在学习本课之前,三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但更多的是对声音的聆听,并没有探索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所以这节课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在已经有的经验上继续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 小组合作突破困难 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的物体发声,但是总结归纳发声的共同特征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去突破困难。 2 学习目标 目 录 CONTENTS 0 1 通过观察、描述各种物体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科学观念 0 2 激发学生探究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科学思维 0 3 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发出各种声音。 探究实践 0 4 在探究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学会接纳同伴的观点。 态度责任 结合学生实际、新课程标准及课本特点我将学习目标定为: 3 学习重难点 目 录 CONTENTS 学习重点 观察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① 学习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震动建立起联系。 ② 学习重难点 4 教法学法 目 录 CONTENTS 教法学法 教法 在教法上我主要采用观察法和实验法 原则 遵循“主体性教学原则”和“启发性教学原则” 学法 自主探究法 学法 合作学习法 学法 动手操作 学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乐于与他人合作学习的方法 5 学习评价设计 目 录 CONTENTS 项目 制造声音 物体能够发出声音 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 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并能说明物体发声与“动”相关 观察物体发声现象 能够按要求使尺子、橡皮筋、试管,音钹发声 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可以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感受到的。 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能够清晰的分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拓展与延伸 能够仔细观察到音叉和水鼓水花四溅的现象 能说出音叉,水鼓发声时会振动。 能很好的解释音叉和水鼓发声时振动,从而出现了水花四溅的现象。 反证法 想办法使音叉停止振动 能说出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了。 能够从反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物体停止振动随之声音也会消失。 学习评价设计 实验器材 尺子 橡皮筋 音钹(bó) 鼓 泡沫 塑料瓶 音叉 水 塑料袋 实验记录单 活动1 :制造声音 实验方法 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 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发出声音 发声方法 我的发现 物体 才能发出声音 活动2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方法 弹拨尺子 弹橡皮筋 吹空瓶泡沫屑 敲击音钹 发声时的现象 我的发现 这些物体发生时共同之处 我的结论 声音的产生是由于 活动3 :拓展与延伸 观察音叉和水鼓出现水花四溅的现象,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活动4 :反证法 想办法让发声的音叉停止振动,听音叉还能发出声音吗? 我 发现音叉停止振动,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