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声音的产生 课型 新授课 1.教学内容分析 1、落实课程标准: (1)核心概念:3.物质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2)学习内容与要求:3.3 声音与光的传播,3 ~ 4年级要求能 举例说明声音因物体的震动而产生。 2.教学内容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三单元《声音的奥秘》第一课。本课在第三单元中起奠基的作用,通过研究和探索“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为后面《声音的传播》、《声音的高低变化》等课做好充分的知识铺垫。本课立足于观察和制造各种各样的声音,认识声音形成的特征与性质。主要围绕物体是怎么发出声音的来展开,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了解物体发声的条件。 2.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因不同的生活经验,有些学生还对声音相关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更多的是对声音表面的了解,并没有探索声音更多的奥秘,没有探究过声音到底是怎么产生的,所以这节课探究声音的产生条件,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在已经有的经验上继续深入了解声音的产生条件。学生能够利用不同的物体发声,但是总结归纳其发声的共同特征比较困难,所以需要小组合作交流,去突破困难。 3.学习目标确定 1.科学观念:通过观察、描述各种物体发声现象,比较、分析和归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2. 科学思维:激发学生探究声音更多奥秘的兴趣。 3. 探究实践:利用身边熟悉的物体发出各种声音。 4. 态度责任:在探究活动中,愿意与同学合作,互相交流,学会接纳同伴的观点。 4.学习重点难点 1.学习重点:观察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分析归纳分析归纳声音的产生是由于物体的振动引起的。 2.学习难点: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震动建立起联系。 5.学习评价设计 项目 制造声音物体能够发出声音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用多种办法使物体发出声音,并能说明物体发声与“动”相关观察物体发声现象能够按要求使钢尺、橡皮筋、试管,音钹发声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可以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感受到的。能够使4个物体发声,并对其进行仔细观察,能够清晰的分析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拓展与延伸能够仔细观察到音叉和水鼓水花四溅的现象能说出音叉,水鼓发声时会振动。能很好的解释音叉和水鼓发声时振动,从而出现了水花四溅的现象。反证法想办法使音叉停止振动能说出音叉停止振动,声音也消失了。能够从反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如物体停止振动随之声音也会消失。 6.学习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教师活动1 教师通过播放各种声音,提出问题:猜一猜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给学生听声音的时候设置两个环节,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先播放一些课间各种活动时的声音,再播放一些动物的叫声,让孩子们闭眼倾听声音的世界。 声音是我们了解世界的另一个途径。闭上眼睛,会有各种各样的声音陪伴着你。 之后抛出本课主要内容,提问:这些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学生活动1 1、学生闭眼倾听不同的声音,并猜测是什么声音 2、交流、预测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带着对发声的好奇,开启探索声音的奥秘之旅。活动意图说明 通过倾听、猜测不同的声音,引起学生对声音的关注,唤醒学生对声音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兴趣,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之后通过思考“声音是怎么产生的”,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带着解决问题的目的进入下一个环节。环节二:讲授新课 2.1 制造声音教师活动2 1、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各种声音。你能想办法让塑料袋发出各种声音吗? 【温馨提示】 首先把塑料袋充满空气,口扎紧。 2、如果自己不借助任何外物能发出声音吗? 通过两个问题,让学生动手操作 【小结】 塑料袋,或者身体“动”起来才能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