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扬州慢 姜夔 一、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抚今追昔的哀思及“清冷”的意境 2、学习情景交融、虚实相结合等艺术手法 【朗诵欣赏】 【作者简介】 姜?夔?( jiāng kuí 1155?—?1221)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南宋著名词人,音乐家。 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移往湖州(?今浙江)?,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与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人交往。布衣终生,以清客身份周游四方,常作达官贵人坐上客。他具有多方面的才能:善书法,精音乐,在词坛上属婉约派(骚雅派)。 扬州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淮左名都”之誉。远在公元前486年的春秋战国时期扬州就开始建城,至今已有2480余年的历史。古今扬州皆是旅游胜地,早在六朝时,就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之说。扬州自古以来,即为人文荟萃之地,唐代扬州更是名家林立。 扬州,在隋、唐、北宋间是著名的繁华之地。但是南宋时金兵两次侵犯扬州,扬州城变得破败不堪,词人感慨今昔,写下这首词,抒发了“黍离”之悲。? 【题目解读】 扬州于宋高宗在位期间,曾两次遭到金兵的侵扰。南宋建炎三年(1129),金兵大举南侵,攻破扬州、建康、临安等城,烧杀掳掠。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兵又大举进犯淮南地区,烽火连年,扬州自然受到影响。诗人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这一天,即金兵第二次南侵后的第十五年,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残破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这首词,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反映了南宋时人民遭受的战争灾难 。 【背景把握】 两座城 小序 在词中有何作用?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1、词前小序交代了什么内容? {93296810-A885-4BE3-A3E7-6D5BEEA58F35}时间 地点 所见所闻 写作缘由 他人评价 主题 感情基调 淳熙丙申至日 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低沉、悲凉 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 ②词人通过扬州昔盛今衰的对比,追怀丧乱,感慨今昔,抒发了对国事的痛惜伤感的黍离之悲。 ①交代写作缘起 2、小序在词中有何作用? 扬州是淮河东边著名的大都,它有着风光美丽的竹西园林。解下马鞍在这稍微停留。放眼当年被小杜称为春风十里的扬州城,郊野远望到处都是荠菜麦子。自从金胡兵马进犯江南以后,扬州城荒废了的池苑楼台、幸存的高低树木,至今还不愿说起旧日带来的灾难。黄昏时分,凄怆的号角声在空荡荡的城池上响起,吹得人心头掠过阵阵寒意。 【诗词翻译】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shǎo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牧有卓越的鉴赏,料想今天,重来此地一定吃惊。即使“豆蔻”词语精工,青楼美梦的诗意很好,也困难表达出深厚的感情。二十四桥仍然还在,却桥下江中的波浪浩荡,凄冷的月色,处处寂静无声。怀念桥边的红芍药,可每一年知道它替什么人开花繁生! 【诗词翻译】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chóng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整体感知】 《扬州慢》上下两阙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写扬州兵灾后的萧条景象,表现了作者亡国丧土的悲痛。 下阕:化用杜牧的故事,处处设想,抒写黍离。 赏析上阙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shǎo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