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4酸碱中和反应 同步练习 一、多选题 1.稀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时溶液pH的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中和反应 B.P点所示溶液中的溶质为NaOH C.n点表示的溶液中Na+和C1-微粒数目相同 D.该图所对应操作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2.化学观念是重要的学科素养。下列对化学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A.宏观与微观:CO和CO2化学性质不同,是因为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 B.模型与推理: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都是中和反应 C.变化与守恒:某物质在氧气中充分燃烧生成CO2和H2O,则该物质中含有碳、氢、氧元素 D.探究与创新:将燃着的镁条伸入充满CO2的集气瓶中,镁条继续燃烧,可推知CO2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支持燃烧 3.某同学在常温下进行了中和反应的实验探究,向一定量的稀盐酸(预先滴入3滴酚酞试液)中逐滴滴入NaOH溶液。利用数化传感器借助计算机绘制出溶液pH随所滴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a点时烧杯中的溶液呈酸性 B.b点时溶液中H+和OH-恰好完全反应 C.c点时烧杯中的溶液显红色 D.滴入NaOH溶液的过程中,溶液里Na+逐渐减少 4.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中,不正确的是 A.中和反应有盐和水生成,则有盐和水生成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同种元素的原子质子数相同,则质子数相同的原子属于同种元素 C.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则均一、稳定的混合物一定是溶液 D.单质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则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5.下图为稀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反应时,利用数字化实验测得混合溶液中pH的变化情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操作是将氢氧化钡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B.a点所示溶液中含有的溶质只有Ba(OH)2 C.b点表示硫酸与氢氧化钡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D.由c点到d点变化过程中沉淀的质量没有增加 二、选择题 6.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B.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C.金刚石硬度很大,石墨却很软,是因为它们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D.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7.如下图所示,现有甲、乙、丙、X、Y、Z六种物质,其中连线两端的甲、乙、丙溶液两两之间能发生反应;X、Y、Z之间只通过一部反应就能实现箭头方向的转化,下列符合上述要求的一组物质是 A.A B.B C.C D.D 8.建立模型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下列有关模型正确的是 A. 中和反应和复分解反应关系模型 B. 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微观过程示意模型 C. 灭火的三个原理 D. 物质分类模型 9.分类是研究物质的常用方法。下列物质分类正确的是 A.洁净的空气 纯净物 B.液氮 氧化物 C.冰水混合物 混合物 D.纯碱 盐 10.下列各组物质按酸、碱、盐、氧化物顺序排列的一组是 A.碳酸、乙醇、氯化钠、水 B.硫酸、纯碱、硝酸钾、干冰、 C.硝酸、熟石灰、碳酸钙、水银 D.醋酸、苛性钠、纯碱、氧化钙 11.小明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实验时,取少量NaOH溶液于试管中,立即滴加无色酚酞[酚酞的变色范围:pH在8.2~10.0之间],看到了溶液变成了红色,正准备向试管中再滴加稀盐酸时,发现试管中红色渐渐褪成了无色,对产生此现象原因的猜想不合理的是 A.无色酚酞常温下不稳定,易分解 B.试管内壁上有酸性物质附着 C.NaOH溶液已变质 D.NaOH溶液的浓度过大 12.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从组成角度,KClO3不属于 A.纯净物 B.化合物 C.含氧化合物 D.氧化物 13.“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下图为物质甲、乙两溶液发生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