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52898

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山坡羊·骊山怀古》课件(共17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日期:2025-02-1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21748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第六,九年级,语文,统编,PPT,17张
  • cover
(课件网)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张养浩(1269—1329年),汉族,字希孟,号云庄,山东济南人,元代著名散曲家。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代表作有《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走近作者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项羽攻入咸阳后阿房宫被焚。张养浩在途经骊山时有所感写下了《山坡羊·骊山怀古》这首小令。 写作背景 诵读诗词 山坡羊 骊山怀古 张养浩 骊lí山/四顾,阿ē房páng/一炬,当时奢shē侈chǐ/今何处?只见/草萧xiāo疏shū,水萦yíng纡yū。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朗读诗歌,注意读音、节奏 结合注释,疏通曲意。 诗词译文 站在骊山上环望四周,雄伟瑰丽的阿房宫已被付之一炬,当年奢侈的场面现在到哪里去了呢?呈现在眼前的只有稀疏寥落的草木,回旋迂曲的水流。到现在那些遗恨已消失在烟雾弥漫的树林中了。 想想周、齐、秦、汉、楚等国多少帝王为了天下,征战杀伐,赢的如何?输的如何?不都变做了土! 品味赏析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开头三句“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回顾骊山的历史,曾是秦朝宫殿的所在,被大火焚烧之后,当时的歌台舞榭、金块珠砾都已不复存在,诗人用“今何处”一个问句,强调了对从古到今历史所发生的巨大变化的感慨,并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文“只见草萧疏,水萦纡。”再不见昔日豪华的宫殿,只有野草稀疏地铺在地上,河水在那里迂回的流淌。草的萧索,水的萦纡更加重了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到如今,秦王朝因奢侈、残暴而亡国的遗恨已消失在烟树之间了。而这种亡国的遗恨不只有秦朝才有,周朝、战国列强直到汉楚之争,哪个不抱有败亡的遗恨呢?实际上作者在这里寄托了一种讽刺,是说后人都已遗忘了前朝败亡的教训!“赢, 都 变 做 了 土;输,都变做了土。”这两句是说无论输赢,奢侈的宫殿最后都会归于死亡,“都变做了土”,是对封建王朝社会历史的规律性的概括。封建统治者无论输赢成败最终都逃脱不了灭亡的命运。 本曲辛辣地批判了封建统治者为争夺政权而进行的残酷厮杀焚烧及夺得政权后大兴土木的奢侈无度。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争权夺利,骄奢淫逸行径的愤慨之情。 课文主旨 练习题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纤。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1.对两首散曲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曲开头化动为静,描写了兵家必争之地潼关的险峻,为下文抒发感慨作铺垫。 B.乙曲前三句回顾了骊山历史,“今何处”强调对古今历史发生巨大变化的感慨。 C乙曲第四句的“只见”二字强调阿房宫的破败,加重作者怀古伤今的情感分量。 D.两首散曲结尾分别用”兴”与”亡”、“赢”与“输”的对比深化全曲的主题。 A 甲曲开头化静为动,不是化动为静。 【甲】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乙】山坡羊·骊山怀古张养浩(元)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萧疏,水萦纤。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都变做了土。 两首散曲都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但情感有所不同,请简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