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4课 *古代诗歌三首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和灿烂文化。其中古诗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读起来还朗朗上口,深受大家的喜爱。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古诗三首。 入 1 2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诗句的语言之美。。 3 品味语言,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社会生活、充满朝气与活力且积极向上的品格。 阅读目标 读读写写 王侯 皎洁 文章 哭泣 盈盈 脉脉 栖息 乌鸦 mò hóu zhānɡ qì yínɡ qī yā jiǎo mò,“脉脉,形容用眼神表达爱慕的情意”,如:含情脉脉。 mài,“分布在人和动物周身内的血管”,如:动脉。 多音字 脉 mò mài (脉脉含情)(温情脉脉) (血脉)(山脉)(一脉相承) 妈妈每天温情脉脉地看着小雪离家上学,盼着她早点放学回家,这就是深入骨髓,融入血脉的母爱。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读chuán的时候,是“递,转授”的意思。如:言传身教。 读zhuàn的时候,是“记载。特指记载某人一生事迹的文字”的意思,如:自传。 多音字 传 chuán zhuàn (传奇)(传递)(名不虚传) (传记)(小传)(外传) 《周恩来传》是记录周总理一生的传奇故事的传记。 . .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 1.指导朗读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整体感知 寒食 [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 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 轻烟/散入/五侯家。 整体感知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整体感知 2.说一说:《寒食》这首诗写了什么传统习俗? 整体感知 寒食节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 3.《迢迢牵牛星》一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迢迢牵牛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阻隔而不得会面的悲剧,抒发了女子离别相思之情,写出了人间夫妻不得团聚的悲哀。 4.《十五夜望月》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图画? 整体感知 《十五夜望月》描绘了中秋之夜的月色,和望月怀人的心情,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之夜的图画。 这三首古诗分别与哪些传统节日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查找资料了解一下。 课堂小结 《寒食》这首诗与寒食节有关;《迢迢牵牛星》与七夕情人节有关;《十五夜望月》 与中秋节有关。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节日和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传统习俗;《元日》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换桃符的传统习俗…… (一)学习《寒食》 初读课文,结合注释和插图了解诗歌大意。再读课文,抓住重点词句品味古诗表达的情感。读《寒食》时,抓住“传”和“散”在脑海中勾勒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领会诗歌主题,体会暗含的讽喻之情最后,背诵这首诗歌。 方法导学 韩翃(719-788)字君平,唐代诗人。天宝13年(754)考中进士。建中年间,因作一首《寒食》而被唐德宗所赏识,晋升不断,最终官至中书舍人。韩翃的诗笔法轻巧,写景别致,在当时传诵很广泛。 主要作品:《寒食》《河上寄故人》《寄柳氏》《同题仙游观》《酬程延秋夜即事见赠》等。 作者简介 助读资料我先看 寒食节起源 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dàn)君(割大腿上的肉给重耳吃)”。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