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七)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乡土文学内涵丰富多彩,既可书写乡土历史,也可关注乡村现实,或写实,或象征,或抒情。但无论如何,乡土小说在未来要有所突破,更具审美价值,能对中国乡村历史、现实与未来前景作出更具梯度与广度的思考,须摆脱传统叙事范式的限度,“接通”乡村现实的巨变,在多方面进行更新。 一是更新对乡土文明的价值认知。也就是说,充分尊重乡村的本体地位与独立价值,重构乡土文明的正向价值。长期以来,由于对现代性的某种迷思,乡土文明通常被预设、框定为传统、落后的文化形态,与现代化构成一种悖论与张力,总是遭到无情的批判与碾压,中国百年来的乡土文学基本上是在此方向上惯性地书写。事实上,中华文明本质上是一种农耕文明,而乡村则是农耕文明的实体载体与存在空间。可以说,乡村文化不仅是建构中华民族心理认同感的重要精神源泉,还滋育着中华文明的根脉。“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文明史的主体,村庄是这种文明的载体,耕读文明是我们的软实力。” 因此,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支撑了古代中国的生存与繁荣,也为当代中国积淀了文化基因与根脉。乡土文明有其独立存在的价值,并非仅仅是评判现代性的参照坐标,亦不是城市文明的附庸,它同样有着现代文明的价值指向。因此现代化并非是完全要抛弃传统,现代化也可以说是植根于传统的一种转型与生长,与传统一脉相承。 未来的乡土小说不必再视乡村为一种话语批判的武器,实有必要以平视的姿态去看待农耕文化中那些悠远的传统元素,通过对乡村固有的风俗、风情、风景的展示,建构乡村自身之美,从而彰显乡村文化的丰盈,赋予乡土以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功能。同时,清醒看待传统与现代兼容的乡村状态,不以传统的“返回”历史姿态书写乡村,毋须期冀乡村持守农业社会中“鸡犬之声不相往来”那种永恒的古典、原始与静穆之境,而应该呈现一种现代化境域中的乡村本然状态。 二是更新看待乡村新变的视角。即摆脱都市人的心态,从农民本位的角度出发,全面冷静而理性地看待乡村的新变。对当下乡村之变,最流行的观点就是悲观地看待乡村的命运,为村民的外流使村庄变成了“空心”状态而叹息。乡土小说于此方面的表现,就是一味书写“乡村衰败”种种萧然的状态。“综观诸多职业作家虚构类的小说,地域不分东西南北,作家不论代际男女,乡村的衰败几乎成了21世纪文学表述乡村的‘金科玉律’和‘统一腔调’。”21世纪以来有影响的乡土小说基本上都是这种姿态,作家的心态总是惶恐、焦虑的,文本情感姿态充盈着浓浓的挽歌气息。 当下中国的乡村现实,是复杂而充满张力的———其中不仅有破败、坍塌和逃离,亦有生长、建构与转型。这种纯然“衰败挽歌式”的创作范式,简化了当下中国乡村现实的多重性与复杂性,亦阻滞了对中国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和现实复杂原因的深层思考。乡村的“空巢”确实是一种客观现实,但这其实是中国乡村社会转型过程的一种结构状态或生活形态而已,这种状态不代表着乡村社会走向衰落乃至终结的趋势。这种“空巢”实际上是季节性的,村民外出挣钱后,更多人选择在村落里盖更气派的房子,一旦逢节假日或者城市打工生活出现变动,他们亦多选择回归村落栖居。所以,乡村季节性的“空巢”并非彻底的“空心”,它表征的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农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