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78864

青海省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初巩固检测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日期:2024-12-2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26次 大小:183975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青海省,答案,版含,PDF,试题,语文
    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检测·高一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D(“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误。材料二没有“抓住张秉贵‘一团 火'的精神”,而是重点叙述张秉贵解放前的经历。) 2.A(B项,“深感同情和好奇”说法不当,原文材料二中是说“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 C项,“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说法错误,由材料二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 九五五年”,而1949年~1955年是在解放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污辱”。 D项,“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说法错误,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 的苦”。) 3.C(不是直接写,而是通过人们的表现侧面衬托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影响力。) 4.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 现了张秉贵的爱岗敬业;最后写到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 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4分,酌情给分:有其他答案,言 之有理的情给分) 5.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 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 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B(“水声如远处高楼渺茫的歌声”错误,这里是用通感写荷香如歌声。) 7.A(“突出月下荷塘景物的朦胧关”理解有误,应为使描写的事物更为形象。) 8.将月光比作流水,喻体流水与句中“泻”字相呼应,化静为动,写出月光的流动感,生动地描画出月光轻柔笼罩 在荷塘之上的美景:喻体流水与句中静静搭配,营造了宁静朦胧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暂获自由的淡淡喜悦之 情。(4分,的情给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的情给分) 9.不同意。①第⑥段写荷塘周围环境,写到树、远山、路灯光等,营造幽静凝重的意境,看似与前两段不符:②但 第④⑤段写荷塘与月色时,若有若无的荷香、峭楞楞如鬼一般的黑影、不能朗照的月等,也透露出与第⑥段近 似的幽静凝重。③此外,以“颇不宁静”开头,以“到底惦着江南了”结尾,挥之不去的惆怅是全文的情感基调, 三段共有的幽静凝重与此情感基调相似相通。④文中的景物描写实则展现了作者努力排解苦闷却终不可得 的过程,更显愁闷之深。(每点2分,答满三点即可,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10BEG(原文标点为: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鼓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11.D(跨出一脚为“跬”。) 12.B(“着重阐述了学习的具体步骤”错误,应是为了论述学习的意义在于能够提高自己,改变自己,完善自己。) 【高一第二学期开学检测·语文参考答案第1页(共2页)】 241578Z大通县朔山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检测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 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 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 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