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款微信游戏小程序“羊了个羊”在网上爆火,不仅几次登顶微博热搜榜单,还在朋友圈等社交网站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许多人为了通关,不惜玩到凌晨4点,甚至还有人售卖该游戏的通关攻略。 其实,“羊了个羊”这款游戏让人“上头”的背后,不单单是简单的商业思维,更是利用了许多的心理效应,这些心理效应经常会被各种软件开发商运用到产品的设计上去。对于青少年来说,如果可以了解这些“瘾”背后的心理规律,就更利于他们做出改变来积极应对,从而从源头上起到“防沉迷”的效果,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让学习像游戏一样上瘾。 不做“待宰的羔羊” 课程信息 1. 适用学段:初中、高中 2. 课程课时:2课时 设计思路: 通过介绍“羊了个羊”游戏背后体现的心理学效应,帮助学生了解游戏背后的运作思维和心理规律,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应对,从源头上起到“防沉迷”的效果,并能够将游戏诱导人上瘾的心理机制运用到学习中去,从而导向快乐学习、有效学习。 课程目标: 1. 认知目标:认识到游戏吸引人的原理和心理规律,正确认识和看待游戏。 2. 情感目标:解除或消减“游戏瘾”,避免“游戏上头情绪”,体验“学习上头情绪”。 3. 行为目标:防止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合理安排游戏时间,最终帮助学生了解如何让学习像游戏一样上瘾。 教学重难点: 1. 重点:认识到游戏吸引人的原理和心理规律,在游戏时防沉迷、防上瘾。 2. 难点:解除或消减“游戏瘾”,防止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合理安排游戏时间,将游戏诱导人上瘾的心理机制运用到学习中去。 活动准备: 箱子、黑色球、白色球、记录表 教学设计: 不做“待宰的羔羊” 场地要求:无 课程时间:2课时(80分钟)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材料准备 所需时间 (min) “羊了个羊”话题导入 介绍“羊了个羊”的游戏规则,邀请玩过该游戏的学生分享感受,呈现羊了个羊的表情包,用提问导入课堂内容。 无 10 羊群效应 通过具体事例,介绍游戏背后的心理学效应,结合“羊了个羊”的游戏,帮助学生认识到游戏吸引人的原理和心理规律,学会解除或消减“游戏瘾”,启发学生思考并寻求解决之道。 15 从众效应 15 赌徒心理 箱子、黑色球、白色球、记录表 15 羊了个羊背后,远不止这些 无 10 让学习像游戏一样上瘾 通过对两节课的游戏心理学效应进行梳理,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游戏防上瘾机制;同时,帮助学生意识到用游戏思维进行学习的原理和方法,从而帮助学生对学习“上瘾”。 15 一、你是哪只羊———羊了个羊”话题导入(10分钟) 通过谜题导入课程,介绍“羊了个羊”的游戏规则,邀请玩过该游戏的学生分享感受;呈现视频和羊了个羊的表情包,用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内容。 师:在课堂正式开始之前,老师想邀请同学们一起来猜个谜题,题面是这样的“第一关‘这也叫游戏’(逐渐降调,表达出游戏太简单,瞧不起玩家智商的感觉),第二关‘这也叫游戏’(逐渐升调,表达出游戏太变态,玩弄玩家心态的感觉),请问,这是什么游戏?” …… 师:有同学马上就猜到了,谜底就是最近风靡各个社交平台的“羊了个羊”。这个游戏的规则是这样的……有没有同学玩过呢?玩过的同学请举手(教师邀请玩过该游戏的学生分享感受) 游戏规则:玩家点击屏幕中间亮起的小方块,将其移动到下方的长条格子里,如果有三个一样图案的则会消除,格子被填满即游戏失败。需要注意的是,玩家在移动方块时,只能移动亮起的,也就是在最上方的方块,下方的方块必须在移走上方方块后才可以移动。 师:“是不是看上去很简单,就像叠加的消消乐一样。但是,因为游戏第二关中270张卡牌的顺序是随机出现的,因此,想要过关就需要有强大的运气加持。也因为如此,好多网友熬夜玩到头秃,网络上关于羊了个羊的各种话题和表情包也层出不穷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