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81770

八年级语文上册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统编版)第三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教案)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4249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单元,知识点,考点,梳理,八年级,语文
  • cover
部编八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知识点考点梳理 第三单元 文学、文体常识 (一)作者作品 1.《三峡》选自《水经注校证》,作者郦道元,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 2.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江宁)人,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道教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学家,又被称为“山中宰相”。 3.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为“三苏”。苏轼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 4.《与朱元思书》的作者吴均,是南朝文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人。他的散文以写景见长,有人仿效他的文体,称“吴均体”。 (二)文体知识 1.书。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日“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讲究谋篇布局,文质俱佳,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2.骈文。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朝,盛行于隋唐时的一种文体,以四、六句为主,注重藻饰、讲求平仄,韵律和谐,词句整齐,惯用对仗与声律,通常这种文体的作品,大多追求一种形式主义的倾向。但这些骈体文中也不乏优秀作品,《与朱元思书》就是其中一篇出色的写景小品文。 3.律诗。 (1)概念。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简称“五律”或“七律”。律诗的韵、平仄、对仗,都有许多讲究。 (2)基本特征。 ①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 ②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个韵,限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③每句的平仄都有规定:每句中用字平仄音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音相对。 ④一般说来,律诗的第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3)律诗的结构———起承转合。 首联,起,开门见山,直接扣题;颔联,承,紧承首联,延续延伸;颈联,转,转折变化,由此及彼。 尾联,合,呼应开头,收束全诗。例如: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是“起”,以身临高处对秋景的所感、所听、所见开篇。 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是“承”,承接上一联,通过延长视线,进一步描写秋天的山水景色,为下联“转”做准备。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是“转”,由前两联写景,转到写情,抒发人生感慨。 前联的“无边”、“不尽”都在描写视野的长远,秋景的辽阔,为这一联的“万里悲秋”打下了伏笔,颈联就转得极其自然,不着痕迹,尽显杜甫“诗圣”功力。由于前一联“承”得好,这一联就“转”得妙。 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是“合”,即是对全诗作总结、作结语。杜甫深刻认识到,自己穷困潦倒,连口浊酒都喝不上,都是因为世事艰难的原因。 二、文言文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一般说来,一个文言实词诸多义项之间会有一定的联系,其中有一个是本义,其他义项则是它的引申义、比喻义或假借义。 如“亡”的本义是“逃亡”。“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中的“亡”,用的就是它的本义。成语“亡羊补牢,犹未晚也”中的“亡”用的是它的引申义“丢失”。文言文中,“亡”通“无”,读作wú,解释为“没有”,如“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 ●小试牛刀 解释下列多义词。 (1)绝 ①沿溯阻绝 ②绝巘多生怪柏 ③天下独绝 (2)与 ①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②念无与为乐者_____ (3)上 ①负势竞上 ②横柯上蔽 【答案】(1)①动词,断绝;②形容词,极高的;③形容词,绝妙(2)①动词,参与,文中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