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496789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赛乃姆》教学设计 人音版初中音乐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4-05-12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180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赛乃姆,教学设计
  • cover
第三单元天山之音 ———《赛乃姆》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赛乃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传统舞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赛乃姆流传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于田县,主要发源于从事农业生产、民族聚居、文化极为发达的南疆各绿洲。在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形成过程中,就吸收了早已在民间流传的赛乃姆,表演风格多样,质朴生动,节奏与动律带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欣赏《赛乃姆》,感受维吾尔族歌舞曲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交流,探讨,增进对赛乃姆的知识的了解,感受独特的民族风格。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体验,加深学生对维吾尔族民间音乐的了解与喜爱,并懂得珍惜大好青春时光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新疆民间歌舞曲在节奏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兴趣 教学过程 1.概述:"赛乃姆"是维吾尔族民间最常见的一种舞蹈。普遍流传于天山南北维吾尔族聚居的城镇乡村。赛乃姆一词源自阿拉伯语,现代维吾尔语意为"美丽的偶象",亦可用来作为美丽姑娘的名字。维吾尔族民间艺人将由手鼓奏出的2/4节拍 称作"赛乃姆泰克特"(意为"赛乃姆节奏"),沿用这种节奏的民间乐曲被统称为"赛乃姆乐曲"。以这种节奏的乐曲伴奏的民间舞蹈被统称为赛乃姆舞蹈。 赛乃姆是维吾尔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维吾尔族民间经常举行的各种麦西热甫(现代维吾尔族语是"聚会"之意,是歌舞、对诗及各种民间娱乐、风俗习惯相结合的一种群众性娱乐形式,常见者有节日麦西热甫、喜庆麦西热甫、迎春麦西热甫、丰收麦西热甫、郊游麦西热甫、迎客麦西热甫、冬闲轮流坐庄麦西热甫、春苗麦西热甫等),以及举行婚礼和日常亲友欢聚时,都要跳赛乃姆。 2、欣赏《赛乃姆》,感受情绪,了解舞蹈特点 师: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赛乃姆》,听听它带给你的音乐感受是什么 什么乐器在伴奏 (欢快跳跃、热情粗狂) 跳时,在场者自然围成圈,席地而坐。为之伴奏伴唱的乐鼓手坐在一隅。在较大型的聚会场合,乐手往往先吹奏散板乐曲,此时不舞。散板结束后,再加入手鼓等其他乐器依次演奏慢板、中板、快板乐曲。当鼓声加入慢板时,舞者徐徐入场舞蹈,随着舞曲板式的转换和伴唱者激情洋溢的歌声,一步步将晚会气氛推向高潮。中间,当乐手或舞者感到疲劳时,就进行游戏或其他娱乐活动,以作调剂。然后进行新的一轮歌舞。如此反复,直至众人尽兴。一场麦西热甫,一般在几小时至半天之间。 赛乃姆的动作抒情优美,婀娜多姿。其特点首先表现在身体各部位的细致运用和巧妙的配合上。在舞蹈动作中,头、肩、手腕、腰、小腿部位运用得较多。如:头的部分有移颈、摇头;手腕部分有绕腕、翻掌、推手、弹指等;腰的部分有下胸腰、下后腰、下侧腰;而小腿部分的运用则更加多样。赛乃姆的舞蹈姿态大多是从生活中提炼的,最常见的有托帽式、挽袖式、眺望式、抚胸式等。并注重身体各部位整体配合和姿态性动作的发展,例如在原地表演豪放得意的心情时,舞者单腿跪蹲,双手在胸前击掌交叉,同时耸肩,然后双手再向下打开,一手撩至"托掌"位绕腕,另一手手指扶于膝上,然后轻轻移颈。这组动作有拍掌、耸肩、绕腕,而最后的移颈则给以画龙点睛。通过这些动作的有机配合,突出了舞者怡然自得的心情。 跳赛乃姆没有固定的程式,舞者合着音乐的节奏即兴起舞,自由活泼。可一人独舞,亦可邀人对舞或数人同舞。舞蹈开始时,节奏舒缓,舞步平稳。随着舞蹈的进行情绪渐转激昂。当舞至精彩处,在场群众常用热情奔放的声音齐声呼喊"凯﹣﹣那!"("真热闹啊"之意)或"巴日卡啦!"("真棒"之意)这时人声、鼓乐声欢腾喧闹,把欢乐的气氛推向高潮。 3、歌曲学唱 (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