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2022712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一) ——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0 科目:音乐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204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人教,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神州
  • cover
第四单元 神州音韵(一) ——— 《黄河船夫曲》教学设计 教学分析 《黄河船夫曲》是一首可列入世界艺术殿堂级的歌曲,作为一首劳动号子,它以其高亢悠扬的旋律,描绘了黄河曲折迂回的特点,展现了陕北人民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和乐观问上的精神风貌。全曲篇幅短小,为一部曲式,前12小节是主题及多次局部重复,所以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 1、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了解陕北民歌与陕北人民生活之间的联系,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风格特点。 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弘扬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了解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在音乐中的表现作用。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1、播放歌曲:阿宝《山丹开花红艳艳》片段。学生在音乐声中等待上课。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听到的民歌里唱的内容还有印象吗 他们的演唱有什么共同点 师:这些歌曲是地地道道的陕北民歌,在陕北有这样一句话“女人们忧愁哭鼻子,男人们忧愁唱曲子。”陕北人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喜欢民歌。陕北人的生活离不开民歌,陕北民歌更是反映了人们的生活。 师:其中的演唱者认识吗 阿宝在农村长大,从小受到民间音乐的熏陶,他对陕北民歌非常钟情,声音能窜高走低,将陕北民歌的魂植入人们的内心。他的声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 陕北民歌到底和陕北有什么联系 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陕北,走近陕北民歌。 (二)初听歌曲 1.背景 1938年11月武汉沦陷后,著名诗人光未然带领抗敌演剧三队,从陕西宜川县的壶口附近东渡黄河,转入吕梁山抗日根据地。途中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聆听了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在次年1月抵达延安后,写出了《黄河》词作,并在这年的除夕联欢会上朗诵了这部诗篇。冼星海听后遂荡其共鸣,乐思如潮,表示要为演剧队创作《黄河大合唱》。在延安一座简陋的土窑里冼星海抱病连续写作六天,半月之内又完成了该作品八个乐章及伴奏音乐的全部乐谱,完成了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大型声乐作品《黄河大合唱》。之后,在延安陕北公学大礼堂首演,引起巨大反响很快传遍整个中国。 作者 冼星海(1905.6.13-1945.10.30),曾用名黄训、孔宇,祖籍广东番禺(现南沙区榄核镇),出生于澳门,中国近代著名作曲家、钢琴家,有“人民音乐家”之称。 在1939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年代,有一位年轻的音乐家放弃了在法国就职的优异条件,毅然回到了当时正处在被压迫、被剥削、被侵略的多灾多难的旧中国,投身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创作了大量的革命作品,用音乐向大众发出呼声,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黄河船夫曲》是《黄河大合唱》的第一乐章,是一首混声合唱。这里运用了黄河船夫号子的音调素材。这一乐章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描绘了船夫们与风浪搏击的场面,音乐充满战斗的力量。第二部分是根据开始的主题旋律,拉宽了节奏、放慢了速度,表现船夫们穿过了急流、靠近了河岸的那种欣慰。这表明,中国人民尽管处在艰难抗战之中,但已看到了胜利的曙光。第三部分,音乐又回到了乐章开始的速度上,但又由强渐弱,由近到远。这一乐章通过黄河船夫与急浪、险滩的搏斗,象征着中国人民与日本帝国主义日趋激烈的民族矛盾。 (三)复听歌曲 设问1:“歌曲的旋律如何,歌曲描绘了一副怎样的画面?”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歌曲旋律较为慷慨激昂,描绘了一幅黄河船夫在河面撑船载客的景象。 设问2:“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情感?你听到了什么有特色的部分?”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总结:这首歌曲是西北民歌,表现了黄河两岸人民对黄河的热爱,同时又反映出他们敢于与黄河对抗的勇气与决心。歌曲运用陕北方言进行演唱,营造了一股浓厚的西北风味,旋律乐句每句末尾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