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565109

6《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含解析)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2次 大小:438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6.《芣苢》《插秧歌》同步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我们一般会对《乡土中国》中大量的民俗调查案例感兴趣,但不要满足于“猎奇”,①_____。费孝通通过筛选案例材料,提炼为可以印证乡村社区结构特征的“现象”,并和其他不同“文化格式”进行比较。这样的案例处理方式,帮助费孝通归纳提炼出了“乡土本色”“差序格局”“礼治秩序”“血缘社会”“地缘社会”等概念,从而更清晰地揭示出中国社会的乡土特质。 《乡土中国》论析的是旧中国的农村,它的问世到今,大半个世纪过去了,②_____,但“变”中又有哪些“不变”?我们会想到当今的农村,想到农民工,想到社会习俗与风气,想到传统文化,想到中国的过去与未来,等等。通过对这本书的阅读,使我们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也增进了对中国社会特别是农村社会的了解。 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请写出修改后的句子,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在古代诗歌阅读部分,杨万里的《插秧歌》一诗具有鲜明的“乡土社会”色彩,请结合费孝通《乡土中国》中的任意一个相关概念简要分析。 二、名篇名句默写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芣苢》中,描写女子用衣襟兜住采摘车前草的句子是:“ , 。” (2)《插秧歌》中极富生活的气息,用生动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位时时尽力、事事操心的农人形象的诗句是:“ , 。” (3)《插秧歌》中“ , ”两句,运用比喻手法点明雨中抢插的情形,写出了农事的紧张与农家的艰辛。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 , ”两句批判当时的世俗没有底线和原则,争相把悖逆是非、苟合取悦作为立世的准则。 (2)杨万里《插秧歌》中“ , ”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农民在雨中抢插稻苗的劳动场面,他们毫无畏惧,似乎在进行一场紧张的“战斗”。 (3)小刚语文作文比较差、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升,两个月后发现依然没有什么进步,就产生了沮丧心理。同学劝他说,作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欲速则不达,要慢慢积累,正如《<老子>四章》或《劝学》“ , ”两句所言,不断积累总能有所成就。 三、文言小题 6.下列《芣苢》诗中句子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采采芣苢 (采摘) B.薄言采之 (助词,无实义) C.薄言袺之 (把衣襟掖在腰带上兜东西) D.薄言襭之 (提起衣襟兜东西)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芣苢 《诗经·周南》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祜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7.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B.《芣苢》一诗通过“采”“有”“掇”“捋”“祜”“褊”六个动词的变化,表现了古代女子采芣苢时的过程,富于诗情画意。 C.《无衣》每章开头都有一句“岂曰无衣”,通过问句显出不可遏止的愤慨,表达了自己没有衣服穿还要去作战的痛苦心情。 D.《芣苢》是周代的民间俚曲,《无衣》是秦国的军中歌谣,两首诗歌句式整齐,具有音乐性和节奏感,使诗歌感情得到尽情抒发。 8.两首诗歌都采用哪种结构形式?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插 秧 歌 宋·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