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章 第四节 配合物与超分子 0 第2课时 在1987年,由于合成了穴状配体,唐纳德·克拉姆(Donald Cram)让·玛丽·莱恩和查尔斯·佩德森(Charles Pedersen)共享了诺贝尔化学奖。 1987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超分子化学研究方面的三位科学家 克拉姆(美国) 佩德森(美国) 莱恩(法国) 超分子长什么样子? 是如何形成的? 这就是所谓的超分子 分子间通过氢键相互结合,形成具有固定组成的一个分子簇。 双螺旋DNA的两条分子链是通过什么结合的? 思考讨论 DNA碱基对是通过氢键相互识别并结合的 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分子通过分子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分子聚集体 1.定义: 2.粒子之间作用: 二、超分子 超分子定义中的分子是广义的,包括离子。 ———非共价键 通过非共价键结合,包括氢键、范德华力静电作用等 有限的 无限伸展的 二、超分子 3.超分子的大小: 有限的或无限伸展的 超分子有何特征及应用? 二、超分子 (1)分子识别 4.超分子的重要特征及其应用: 举例 1“杯酚”分离 C60 和 C70 1942年奥地利人金克(Zinke)在研究酚醛树脂的过程中,由对叔丁基苯酚与甲醛溶液的反应,意外合成了“杯酚”。 “杯酚”一般是由亚甲基桥连苯酚单元所构成的大环化合物。具有大小可调节的空腔,可盛不同尺寸的分子或离子。 如何分离 C60 和 C70? 阅读分离 C60 和 C70的实验示意图,寻找该实验中的超分子? 杯酚与C60通过范德华力相结合,通过尺寸匹配实现分子识别 如何分离杯酚和氯仿? 蒸馏 是分子中含有多个“氧-亚甲基”-结构单元的大环多醚 皇冠状的分子 资料在线 冠醚 资料在线 冠醚 命名方法 12-冠-4 15-冠-5 C 原子:2×5=10 O 原子:5 10 + 5=15 O 原子:5 把环上所含C、O原子的总数标注在“冠”字之前,把其中所含氧原子数标注在“冠”之后。 冠醚是皇冠状的分子,有不同大小的空穴,能与正离子,尤其是碱金属离子络合,并随环的大小不同而与不同的金属离子络合,利用此性质可以识别碱金属离子,从而实现选择性结合,在有机反应中可作催化剂。 二、超分子 (1)分子识别 4.超分子的重要特征及其应用: 冠醚的空穴结构对离子有选择作用 举例 2冠醚识别碱金属离子 冠醚 冠醚空腔直径/pm 合适的粒子(直径/pm) 12-冠-4 120~150 Li+(152) 15-冠-5 170~220 Na+(204) 18-冠-6 260~320 K+(276) Rb+(304) 21-冠-7 340~430 Cs+(334) K+直径为276 pm,应该选择哪种冠醚呢? 问题:碱金属离子或大或小,猜想冠醚是如何识别它们的? 冠醚与金属阳离子通过配位作用相结合,不同大小的冠醚可以识别不同大小的碱金属离子。 1.冠醚靠什么原子吸引阳离子? C 原子是环的骨架,稳定了整个冠醚 O原子吸引阳离子 思考· 讨论 2.冠醚与碱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键属于离子键、共价键、氢键还是分子间作用力? 共价键 思考· 讨论 3.冠醚与碱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得到的晶体里还有什么粒子,这类晶体是离子晶体、共价晶体还是分子晶体? 阴离子 离子晶体 思考· 讨论 问题背景: 高锰酸钾溶液可以氧化甲苯,从而褪色。 但是高锰酸钾溶解在水中,难溶于甲苯,难以和甲苯充分接触。实验时需要不断振荡,二者才能充分反应,溶液褪色 探究· 拓展 实例分析:相转移催化剂 示例实验:甲苯与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实验数据:溶有18-冠-6的甲苯与高锰酸钾水溶液反应 甲苯中冠醚的浓度 褪色时间 30 g/L 5 min不褪色 60 g/L 5 min明显褪色 120 g/L 4.5 min明显褪色 实验改进:做上述实验时,加入冠醚(18-冠-6) 实验数据:冠醚可以催化这个反应 二、超分子 应用:相催化反应 4.超分子的重要特征及其应用: MnO4- 二、超分子 4.超分子的重要特征及其应用: 18-冠-6的大小与金属K+离子匹配,将K+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