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1课时 地球的公转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读地球赤道平面与公转轨道面示意图,完成第1~2题。 1.图中代表黄赤交角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若黄赤交角扩大,我国北方地区开阔平地上的新建住宅楼之间的距离与同高度的原住宅楼之间的距离相比,间距( ) A.扩大 B.缩小 C.不变 D.随意 解析:第1题,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即地球公转的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黄赤交角,从图中可看出为①。第2题,我国北方属北温带,若黄赤交角扩大,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楼影变长,所以楼间距应扩大。 答案:1.A 2.A 读太阳直射点移动纬度变化示意图,完成第3~4题。 3.北半球各地冬半年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的区段是( ) A.a→c B.b→d C.d→e D.c→e 4.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关于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越来越快 B.越来越慢 C.慢→快→慢 D.快→慢→快 解析:第3题,c→e为北半球冬半年,d→e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北移动,所以北半球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大。第4题,当太阳直射点由b向c移动时,地球经过远日点,所以公转速度先变慢再变快。 答案:3.C 4.D 下面两表示意甲、乙、丙、丁四地不同节气时的正午太阳高度。据此完成第5~6题。 小满 5月21日 夏至 6月22日 大暑 7月23日 甲 76°50' 80° 76°50' 乙 71°44' 68°34' 71°44' 小雪 11月22日 冬至 12月22日 大寒 1月21日 丙 86°50' 90° 86°50' 丁 53°44' 50°34' 53°44' 5.甲、乙、丙、丁四地按照纬度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是( ) A.甲、乙、丙、丁 B.乙、丁、丙、甲 C.乙、丙、甲、丁 D.甲、丙、丁、乙 6.关于甲、乙、丙、丁四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年中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比乙地小 B.68°34'为乙地一年中正午太阳高度最小值 C.乙地和丁地一年中最大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D.一年中甲、丙两地只有一天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解析:第5题,根据夏至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为80°,可计算出甲地纬度为33°26'N或13°26'N,若是13°26'N则5月21日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应接近90°,与材料不符,因此确定甲地纬度为33°26'N;根据乙地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为68°34'和夏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小满和大暑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可确定,乙地纬度为2°N;丙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是90°,可确定丙地纬度为23°26'S;根据丁地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为50°34'和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小于小雪、大寒时的正午太阳高度,可确定丁地纬度为16°N。所以四地按照纬度数值从小到大的顺序是乙、丁、丙、甲,B项正确。第6题,结合上题分析可知,一年中甲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幅度比乙地大,A项错误;乙地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最小,为64°34',B项错误;乙地和丁地都有太阳直射现象,所以一年中最大的正午太阳高度都是90°,C项正确;当太阳直射在甲、丙两地中间的纬线5°N时,甲、丙两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而一年中5°N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 答案:5.B 6.C 7.下表为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资料,据此比较北极和南极极夜持续天数( ) 时间 日地距离 角速度 线速度 1月初(近日点) 1.471亿千米 61'/天 30.3千米/秒 7月初(远日点) 1.521亿千米 57'/天 29.3千米/秒 A.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多于南极 B.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等 C.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少于南极 D.北极极夜的持续天数与南极相比时多时少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速度的快慢对两极极昼极夜天数的影响。当北极极夜时,正值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快,故所用天数少;当南极极夜时,正值北半球夏半年,地球公转速度较慢,故所用天数多。因此,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少于南极极夜持续的天数。 答案:C 8.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是指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下列图中能正确表示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ΔH)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