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 第1节 食物链 一、设计思路 本课时教学基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以问题为引导,以活动为载体,以概念形成及应用为核心。教师通过一系列问题设置,组织有效活动,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不断加深对“食物链”概念的理解,并通过“生物防治”中的应用,体验其在生活、生产中的意义。与此同时,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分析 1. 教材分析: “食物链”是苏科版七年级生物上册教材“第6章 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第一节内容,学生在学习了“人体的物质和能量来源于食物”的基础上学习“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特别是认识到一种动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种动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赖的条件,形成“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的认识。 本节内容包括2个“分析活动”。第一个是“分析农田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学生通过卡片“接龙”活动,分析农田生态系统中6种动植物之间“谁吃谁”的关系,建立食物链的概念,了解食物链的基本特点。第二个活动是“分析食谱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通过分析我们日常的食谱,引出人在食物链中的位置,使学生理解人是大自然中的一员,也处在一个个复杂的食物链中。第3部分是指导学生设计一个“生物防治”的方案,通过展示我国生物防治取得的成果,理解食物链的应用。 2.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主要以形象思维占优势,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还不够强,因此利用图片和录像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同时以此为基础,以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展抽象思维能力,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生物间普遍存在捕食与被捕食的关系; (2)知道什么是食物链。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的能力,画一些比较简单的食物链; (2)通过方案设计、查阅资料等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建立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的科学自然观; (2)初步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 四、重难点分析: 重点:帮助学生认识食物链,构建食物链的概念。 难点:指导学生设计生物防治方案。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展示课件:观看自然界各种动物捕食瞬间的图片 【提问】: 图片中观察到了哪些场景?这些画面,说明自然界中生物之间普遍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捕食关系、吃与被吃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课件的展示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悟出生物之间存在着捕食关系。) (二)讲授新课: 1、食物链 【活动一】 建立食物链的概念 分析农田附近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谁吃谁? 学生分小组利用老师课前准备的生物卡片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相关生物用箭头连接起来。最后各小组派代表发言,展示。(教师巡回指导。) ★注意:一定要按照“吃与被吃”的关系将被吃的生物排在前面,吃它的动物排在后面,并在它们之间画上箭头,箭头必须指向后面的动物。 分组展示: 青草→鸡→鹰; 青草→蚱蜢→鸡→鹰; 青草→蚱蜢→青蛙→蛇→鹰 讨论:(1)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连在一起,像什么?(食物链) (2)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食物链? 小结:在一定的区域内,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所形成的联系就叫做食物链。 在一定的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多种多样,所以,存在的食物链也会有很多条。每条食物链一般包括3—5个环节,环节越多食物链越复杂。 (设计意图:通过游戏“谁吃谁”的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游戏的不断深入,使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悟出食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