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655120

2.4 体温稳定的调节-(共19张PPT)课件高二生物上册(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日期:2025-05-16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7次 大小:36641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课件,必修,选择性,2019,苏教版,上册
  • cover
(课件网) 第二章 人体内环境与稳态 第四节 体温稳定的调节 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简述体温的概念、产热和散热的途径,结合体温调节的过程,深化生命观念中的稳态与平衡观。 2.了解机体产热与散热的平衡及意义,并构建体温调节的概念模型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情况,分析说明维持体温体温体温稳定的意义,培养社会责任。 核心素养 目 录 CONTENTS 1 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行为性体温调节和自主性 体温调节 2 一、 体温稳定的调节 二、 三、 四、 体温调节的意义 人体各部位的温度都一样吗? 根据教材积极思维提供的内容,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思考: 1. 比较 说出人体各部位温度的差异情况。 2. 分析 为什么生理学把人的体温确定为体核的平均温度,而不是体壳的平均温度? 例如,环境温度为 23 ℃时,人的皮肤温度分别为:足部约 27 ℃,手部约 30 ℃,躯干部约 32 ℃, 额部约 33 ℃。 环境温度为 35 ℃时,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缩小。而在寒冷环境中,皮肤温度的部位差异将变大。体核体温是相对稳定的。 例如,肝部约为 38 ℃,脑部约为 38 ℃,直肠部约为 37.5 ℃。 1. 比较 说出人体各部位温度的差异情况。 2. 分析 为什么生理学把人的体温确定为体核的平均温度,而不是体壳的平均温度? 人体表层部位温度不是固定不变的, 会随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体核各部位之间的温度差异很小。 人体体壳温度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较大变化; 人体体核温度是相对稳定的; 一、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一)体温 1.概念:人体体核部位的平均温度(37℃左右); 2.人体不同部位的体温 口腔温度平均为37.2℃ 、腋窝温度平均为36.8℃、直肠温度平均为37.5℃ 最接近人体内部温度 3.人体体温过高或过低的危害 当脑温超过 42 ℃时, 脑功能将严重受损, 并导致脑电反应完全丧失。当体温超过 44~45 ℃时,体内蛋白质会发生不可逆变性,进而导致死亡。体温过低会导致神经系统功能降低。 体温低于 34 ℃时,可引起意识障碍;低于 30 ℃时,可导致神经反射消失,心脏兴奋传导系统出现功能障碍,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当温度继续下降至28 ℃以下,心脏活动会停止。 一、产热和散热的平衡 4.人体的产热: 主要由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等有机物在细胞代谢时产生;也有反射性产热:战栗;行为性产热:运动等;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它能满足所有器官生命活动时的最低能量需求。 受试者禁食12h后,在室温20-25℃的环境中处于清醒、静卧、精神放松的状态; 主要的产热器官:基础状态下是内脏、肌肉和脑等。从影响体温看主要是肝和骨骼肌。 组织器官 重量 (占体重的百分比) 产热量(占机体部产热量的百分比) 安静状态 运动或劳动 脑 2.5% 16% 3% 内脏 34% 56% 22% 骨骼肌 40% 18% 73% 其他 23.5% 10% 2% 几种组织器官在不 同状态下的产热量 最旺盛、产热量最大的内脏器官:肝; 具有巨大的产热潜能:骨骼肌 (运动时的产热量会大幅提高) 5.人体的散热 ②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体表温度时,汗腺的分泌量增加,汗液的蒸发就成为主要的散热途径; (1)人体的主要散热部位: (2)散热方式: ①当外界温度低于体表温度时,大部分体热可通过辐射、传导和对流等方式发散到外界; ③其他散热途径:呼气、排尿、排便等;行为性散热:减少衣物等; 皮肤 其它散热器官或系统: 汗腺、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排泄系统 物理性散热:辐射、传导和对流和蒸发 拓展思考 人体之所以能够维持相对稳定的体温, 是因为在体温调节机制的控制下, 产热和散热两个生理过程达到了动态平衡。 1.你能举例说明什么是代谢性产热,什么是反射性产热吗? 2.有人认为,冬季,在同样的户外温度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