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语文 年级 高二 学期 秋季 课题 选择性必修中册第二单元研习任务———报告文学的新闻性与文学性 教科书 书 名:普通高中教科书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出卷网-:人民教育-出卷网- 出版日期:2019年12月 教学目标 1.了解报告文学这一文学体裁。 2.梳理事件叙述顺序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3.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细节刻画,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4.学会写文学札记,落实对报告文学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理解。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梳理事件叙述顺序和背景内容,理解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 教学难点:赏析对典型人物的描写及细节刻画,体会报告文学文学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报告文学的定义:报告文学是运用文学艺术,真实、及时地反映社会生活事件和人物活动的一种文学体裁。它的基本特征是新闻性、文学性、政论性。是用文学手段处理新闻题材的一种文体。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梳理归纳,体会新闻真实 报告文学要求素材真实可信,力避虚构和夸张。正如夏衍所说:这是一篇“报告文学”,不是一篇小说,所以我写的时候力求真实,一点也没有虚构和夸张。她们的劳动强度,她们的劳动条件,当时的工资制度,我都尽可能地作了实事求是的调查。因此,在今天的工人同志们看来似乎是不能相信的一切,在当时却是铁一般的事实。 ———从《包身工》所引起的回忆 为了解真实历史,请你详细记录下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并结合调查内容整理相关的背景资料,完成以下两个表格。 活动1:请你绘制一张《包身工一天作息时间表》 时间活动生活状况上午四点过一刻起床蓬头赤脚、衣衫褴楼、睡眼惺忪;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充满汗臭、粪臭和湿气的空气;充斥威势的喊声四点半之后吃早饭每天两粥一饭,几乎没有菜吃;吃的是较少的籼米、锅焦、碎米和较多豆腐渣;四散地蹲伏或者站立在路上和门口五点钟上工劳动没有自由;面临着音响、尘埃和湿气三大威胁;面对殴打、罚工钱和“停生意”的罚规 小结:文章思路清晰,整体上沿着包身工一天的作息时间进行。通过对包身工住宿、饮食和劳动三个场面的描写,全方位地展现出包身工的悲惨生活。 活动2:请你结合调查内容,整理与包身工相关的背景资料 包身工的来历乡下或灾荒区域的女孩招揽包身工的手段哄骗她们的父母签下“包身契”包身工制度产生的原因1.因日军的侵略,农村破产,这些女孩子生活困苦不得不出去谋生 2.“带工”老板为了从中渔利极力促成东洋纱厂大量使用包身工的原因可靠、安全、廉价,获得巨大的利益,纱厂数量急速增加包身工的命运结局能够做满三年期限的不到三分之二;衰弱到不能走路还要工作直到死亡 小结:课文在每一段叙事之后,总要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文章的三处背景介绍,作为一个系列看,安排得合乎逻辑。第一处写包身工来历,说明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点明包身工制度产生和发展的条件:第二处分析包身工制度的原因,揭露帝国主义与封建势力对包身工的奴役和剥削:正是在第二处的基础上,才有第三处对于出入厂凭证来历的介绍,以及东洋厂“飞跃地庞大”起来的许多具体数字等,这样的穿插,使得文章既展现生活现象,又揭示社会本质。 总结:本文一方面理出了“包身工的一天”这样一条主线,清晰地记录了事情的真相,让人把握包身工的状况:另一方面又在其中穿插着对包身工制度的分析和批判。将事实描述和制度分析交相进行,符合报告文学记事为主的要求,体现了报告文学新闻性的特点:真实、有逻辑性。 我们了解到,文学是历史的侧面,往往从文学中能够看到最生动的历史真相,好的文学作品能真正触及社会的灵魂。 任务二:研讨探究,品味文学手法 夏衍的《包身工》是一篇报告文学,但读完后分明感觉就像看了一部纪录片一样触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