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693591

第10讲: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教师版+学生版) 2022年新高一语文暑假衔接讲义(统编版)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66次 大小:10170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讲义,衔接,暑假,语文,高一,新高一
    一墨小精灵文化大讲堂 第10讲 第七单元重点篇目《故都的秋》预习及拓展 【学习目标】 理解文中景、物的特点,领会作者的情感。 了解文章“景”和“情”和谐统一的写作特点。 学习鉴赏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 【互动探究】 秋天,是文人们最常吟咏的对象。同学们能想起那些有关秋的诗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刘禹锡《秋词》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杜枚《山行》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柳永《雨霖铃》 上个世纪 30 年代的文人郁达夫也写秋景抒思秋之情,究竟郁达夫笔下的秋景如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体味文中的情味。 【知识精讲】 一、第十四课 故都的秋 【知识梳理】 文学文化常识 (1)作家 郁达夫(1896—1945),现代作家。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1921 年参与发起成立创造社,出版了新文学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沉沦》,以其“惊人的取材、大胆的描写”而震动了文坛。1922 年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经济部。回国后参加编辑《创造》季刊、《创造周报》等刊物。1923 年起在北京大武昌师范大学等校任教。1927 年 8 月退出创造社。1928 年与鲁迅合编《奔流》月刊,并主编《大众文艺》。1930 年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3 年初加人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在白色恐怖威慑下由上海移居杭州,徜徉于浙、皖等地的山水之间,写有不少文笔优美的游记。 题解 “故”字,饱藏着眷念热爱故都之情。“秋”揭示了本文的描写角度。全题点出地点和节令,洗练含情。很值得品味。 “故都”表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文章将自然的“客观色彩”———故都的秋色,与作家内心的“主观色彩”———个人心情,自然地融化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念,情中有秋的落寞。“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以情取景,以景显情,信手写来情景浑然一体。 整体把握(主旨) 歌德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对于郁达夫的秋,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看待。这是因为,在故都的秋天这一自然对象上,注人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作者自身的气质、思想、经历、志趣、情操等,都在描写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流露出来。 这篇不足两千字的散文,把北平的秋天所具有的秋景、秋色、秋味活脱脱地勾画出来。文章通过对故都的秋的洗练、优美的描写,赞美了故都秋色的特有的美,勾勒了故都之秋的清、静又带有悲凉的情景,抒发了作者眷念、热爱故都的真挚感情,从中也流露出作者忧虑、冷落的情怀。 文章结构 全文结构总分总。总写思秋,分写绘秋议秋,再总写恋秋。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幅秋景图:即秋院感秋、秋槐缀秋、秋蝉啼秋、秋雨叹秋、秋果盛秋;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开头(1—2)写作者对北国、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主体(3—12)中间段落具体描绘故都的秋天景象,并对故都的秋进行议论,赞美北国之秋。 结尾(13—14)与开头部分呼应,再次强调南国之秋的色味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眷恋之情。 内容分析 本文题为“故都的秋”,这里的“故都”就是北平,即今天的北京,能否把题目换成"北平的秋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