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粤教粤科版(2017秋)二年级下册每课教学反思 第1单元 身边的动物 1 菜叶上的蜗牛 2 校园里的蚂蚁 3 池塘里的鲤鱼 4 家里的兔子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2单元 一起种蔬菜 5 我们离不开蔬菜 6 动手种蔬菜 7 谁的蔬菜长得好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3单元 动手做玩具 8 不倒翁 9 小鸡啄米 10 喷气小车 11 纸陀螺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4单元 位置和方向 12 说位置 13 辨方向 14 我们的校园 本单元复习与测试 第1单元 身边的动物 1 菜叶上的蜗牛 教学中,我采用了“做中学”的学习方式,旨在引导学生按照科学家发现知识的过程来进行学习,让学生亲自参与对物体和自然现象的发现,让他们通过观察与实验接触现实,激发想象力,扩展思维,改善交往和语言能力。让学生们亲自动手捉蜗牛、画蜗牛、设计实验来了解蜗牛的生活习性,给蜗牛设计一个家,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对小动物丰富的直接认识。并在活动中改善了交往和语言能力,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做到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课后很多学生饲养的娟牛都产下了卵,孵出了小蜗牛。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事。 这样的教学方式改变了学生学的行为,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也改变了教师教的行为,使教师成为学习的指导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 2 校园里的蚂蚁 喜爱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这节课的意图在于通过观察,让学生了解蚂蚁的身体特点。此外,引导和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课前,我让学生去抓蚂蚁,上课时带来,可是在课堂上几乎没有学生带来,因此这节课的内容我临时更改了一下。让学生先观察小蚂蚁的图片,说说你观察到的蚂蚁是什么样子的,然后将蚂蚁画下来。然后共同回忆蝗虫的身体特征,并同时出示蝗虫与蚂蚁的图片,小组间讨论一下它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学生讨论得很热烈,可总有这么几个孩子像在捣乱似的。我一开始也没多大注意,后来我就组织学生集体交流,而且我也尽量引导学生说:出蝗虫和蚂蚁的一些共同点和不同点,可是学生对此好像很茫然。 3 池塘里的鲤鱼 为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我用了谜语导入,创设问题情景,充分调动了学生求知欲,并以此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学中,我注重渗透科学的思考方法。让学生在探索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观察、归纳与总结”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创造性素质,而且注意在探究问题时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以利于开放学生的思维。 学生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鱼,能笼统地辨认这些动 物都是鱼,但对于鱼的一些特征并不是很了解。因此,学生可利用已有的观察技能观察鱼,了解不同鱼的某些外形特征。另外,大部分学生都有过饲养小鱼或其他小动物的经历。通过这些饲养活动,学生非常喜欢饲养小动物,也乐于观察和探究。但是,在饲养过程中,很少对小动物展开具有指向性的观察,也很少进行有效地记录。所以本节课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去观察小鱼的生活情况并作记录,培养学生长期观察和记录的能力。 所以,我认为科学学习要从课堂走进生活,走进实践,生活之中才可以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我们老师除了要利用教室、实验室,还要充分利用大自然,利用自然环境、生物资源、物质资源等资源。在这种教学氛围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积极性必将被激发出来。 4 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