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08985

3.3.3物质运输的途径说课课件(共38张PPT)-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

日期:2024-12-28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1489041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3.3.3,PPT,教学,标准,课程,基于
  • cover
(课件网) 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 说课展示 --《物质运输的途径》 学习目标的制定 一 评价任务、评价标准的设计 二 教学过程(评价任务的实施) 三 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三章第三节 《物质运输的途径》 追根溯源立“目标” ———学习目标的制定 壹 制定 学习目标 一、学习目标的制定 课程标准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依据 ①学生学什么 (内容要求) 1.让学生通过观察视频、角色扮演、组内合作分析等活动了解血液循环的概念、途径。 2.学生通过组内活动,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获得血液循环的意义。 3.需要学生利用物质运输的原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1.内容要求: 主题(五)“人体生理与健康” 大概念5:人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各系统协调统一,共同完成复杂的生命活动。 重要概念5.2:人体通过循环系统进行体内的物质运输。 次位概念5.2.1:血液循环系统包括心脏、血管和血液。 次位概念5.2.2: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其功能是运输氧气、二氧化碳、营养物质、代谢废物和激素等物质。 (蓝色部分为核心概念) 课标分析 认知维度上提出了“了解”和“应用”的要求。 能通过观看视频并进行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准确说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能通过观看动画、动手贴片填充,组内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描述物质运输的路线,将血液循环的原理熟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②学到什么程度 (学业要求) 2.学业要求: (1)描述循环系统的构成和功能,初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念。 (2)从结构和功能的角度说出体循环和肺循环的相互联系。 (3)关注常见疾病对人体和社会产生的危害,模拟展示特定情况下的急救方法;学会科学、合理地用药;养成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增强机体健康。 (蓝色部分为表现程度) (红色部分为行为动词) ③学生怎么学(教学提示) (紫色部分为行为条件) 通过观看视频并进行角色扮演,说出出血液循环的途径。 通过观看动画、动手贴片填充,结合细胞的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和氧气的原理分析血液成分的变化,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 通过模拟生活情境,描述物质运输的路线,将血液循环的原理熟练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材分析 地位:本节是济南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人》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既是本章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既对前面学习到的消化、吸收、呼吸、血液、血管、心脏等各个知识点进行了进一步的深化,又对即将学习到的第四章《人体代谢废物的排出》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因此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三个要点:一是"两个途径",即体循环和肺循环及其相互协同的关系;二是"两对概念",即动脉与静脉、动脉血与静脉血;三是"两处交换",即血液在流经肺部毛细血管和全身各部分组织细胞处的毛细血管时所发生的物质交换。本节课将通过探究式学习理解血液循环的意义,并运用血液循环的原理实现人体内的物质运输,形成结构和功能相统一的生物学观念。 【补充课程资源】 1.“抗震救灾”系列视频 2.“一个红细胞的旅行”动画 3.血液循环示意图 4.两处毛细血管的血液动画 5.冠脉循环科普视频 6.冠心病的新闻报道 1.学生已知的: 通过前两节的学习,学生熟悉了血液、血管、心脏等的结构和功能,并对小鱼尾鳍内的血液流动进行了观察; 2.想知道的: 血液在心脏和全身血管中完整的血液循环路径以及在循环过程中血液成分发生的变化等。 3.能自己解决的: 通过阅读课本、查阅资料,学生能够初步了解血液循环路径,知道动脉血和静脉血的区别。 4.容易出现问题的: 由于缺乏分析综合能力,学生对药物到达的路径、血液循环在人体中的作用和意义等整合不到位,掌握不全面。 学情分析 学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