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单元 从人地关系看资源与环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目标预览※ 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并具有社会与自然的双重属性。 2.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 ※课前预习※ 一、认识自然资源 1.概念:是指人类可以直接从_____获得,并用于_____的物质与能量。 2.分类:根据其生产情况,可以分为_____资源与_____资源。 3.自然资源的共性特征:_____、_____、 _____、_____。 二、土地资源与人类 三、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课堂生成※ 【探究1】认识自然资源 材料一 教材P79图4-1-1。 材料二 教材P80表4-1-1自然资源基本情况。 1.图4-1-1的五幅图所反映的内容,哪些属于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本质属性是什么? 2.根据表4-1-1,说明自然资源可分为哪几类?是怎样划分的? 【典型例题1】下列物质属于图中B所示的是( ) A.铜矿、焦炭 B.雷电、沙漠 C.化肥、大米 D.森林、海盐 【方法指导】 1.图示法分析我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性 2.图示法分析自然资源分布的规律性及不平衡性 3.荒漠地区资源间的联系性举例 【典型例题2】目前出现的自然资源短缺甚至某些资源濒临枯竭的原因有( ) ①人类对地球上有些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已超过了 出卷网自然资源补给,再生和增殖的速度 ②人类对自然资源生成环境的破坏,使其自然生产力下降 ③自然资源均不能更新和循环再现 ④人口持续增长和经济迅速发展,使自然资源使用的数量增加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探究2】不同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条件下,土地资源和人类的关系 社会发展阶段 生产特征 土地对人类的影响 人类对土地的影响 采猎文明阶段 采集和狩猎 土地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影响较大 较小 农业文明阶段 种植和养殖 土地是人类最重要的财产和生产资源,土地的质量和数量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许多地区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使土地质量下降 工业文明阶段 大规模的机器生产 土地用途多样化,土地质量的含义和判别标准也发生了本质变化 土壤污染和土地退化越来越严重 【典型例题3】关于农业文明阶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农业文明阶段以蒸汽机的使用为标志 B.土地数量还不是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C.在土地贫瘠或难以开垦的地区,人地矛盾突出 D.人类通过砍伐森林、开垦草原,使土地质量不断提高 【探究3】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 (1)适度开发:对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能超过资源的再生能力。 (2)利益兼顾:人类要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充分考虑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3)环境保护:要高度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科学利用与保护的统一,力争达到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下,享有更好的生存环境的目标。 (4)公众参与:应充分调动公众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公众参与是实现自然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典型例题4】我国某省(区)一个县20世纪50年代后迫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20世纪80年代末与40年代末相比,该 出卷网区人口约增加_____倍,耕地约增加_____倍,荒漠化土地增加到约_____万公顷。 2.分析该地区产生土地荒漠化的自然原因。 3.就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来说,当地应如何实现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堂巩固※ 1.下列地理概念,反映包含关系的是( ) A.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水资源 B.土地———平原———耕地 C.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土地资源 D.自然资源———生物资源———林地 2.下列行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