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11844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课件(共21张PPT)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5-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112893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诵读,无衣,教学课件,21张,PPT
  • cover
(课件网) 无衣 年 级:高二 学 科:语文(统编版) 无衣 《诗经·秦风》 刺用兵 御外侮 《诗经·秦风·无衣》本事辨 《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 ———《毛诗序》 序意与诗情不协,说已见本篇矣。 ———朱熹 1 背景印证 3 类比对证 2 内容考证 《诗经·秦风·无衣》本事辨 主任务 考证《无衣》主题 是“刺”还是“美”。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齐诵全诗,思考探究 君不与民同欲? 岂曰无衣? 思考探究,发现疑点 百姓无衣,却要上场拼杀,实在无奈! 结合资料链接,代入奴隶视角,对参战之事进行评论。 活动一:背景印证 资料链接 春秋战国时期,奴隶一般没有参军资格,只有平民和一些小奴隶主才可参军。 秦国与其他国家不同,奴隶被允许参军。 秦地人民多尚武,且军功诱惑巨大,很多奴隶愿意当兵。 参军需自备军衣、兵器,很多奴隶能力有限,故出现了“无衣”,即没有军衣的情况。 实属幸也。 无衣是无奈, 参战却是机会! 活动一:背景印证 活动二:内容考证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毛诗序》 活动二:内容考证 重章叠唱 无衣 《诗经·秦风》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1. 探究归纳,提炼解读方法。 借助任务单上《蒹葭》《芣苢》《氓》三首诗歌,归纳重章叠唱的形式如何承载深刻的诗意,以觅得《无衣》的深度解读之法。 活动二:内容考证 小贴士一:分析反复处 反复吟咏之处,常指向核心意旨。例如: 1.意象的反复,直指意境。“蒹葭”“白露”的反复,营造出空灵缥缈的抒情意境;“芣苢”的反复,营造出作物茂盛的喜悦之境。 2.动作的反复,直指主人公的形象品质。“溯洄从之”“溯游从之”的反复,显示出追寻的执着与不易;“采采”的反复,显示出主人公的勤劳、善于劳作。 3.语气的反复,直指强烈的情感。《氓》中“于嗟”,显示出女主人公的悔意与哀叹。 …… 活动二:内容考证 小贴士二:梳理变化处 章节变化处,常显示诗意的脉络,情感的推进。例如: 《蒹葭》中“为霜”“未晞”“未已”显现出时间的推移,“长”“跻”“右”显示出在追寻“伊人”的道路上主观感知到的险阻程度的推进。 《芣苢》中“采之”“有之”“掇之”“捋之”“袺之”“襭之”还原了主人公越采越多的劳动过程,借由其动作变化,将收获的欣喜之情加以推进。 活动二:内容考证 反复处 “岂曰无衣?”:语气反复,强化了秦兵无惧苦难、奋勇作战情感。 “王于兴师”:事件反复,点明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强化爱国热情,突出为国而战的斗争精神。 “与子”:对象反复,强化军队内部士兵之间同命连心、同气连枝的战友情。 2. 运用方法,破译秦军风尚。 活动二:内容考证 2. 运用方法,破译秦军风尚。 变化处 与子同袍 长袍 修我戈矛 长柄武器 与子同仇 共同对敌 与子同泽 贴身内衣 修我矛戟 长柄武器 与子偕行 一起行动 与子同裳 下衣 修我甲兵 铠甲兵器 与子偕作 一起赴战 战服 兵器 思想行动 克服困难 互助友爱 齐心备战的沉浸 爱国情感 大无畏精神 活动二:内容考证 活动三:类比对证 1.诵读《小雅·采薇》,讨论其作为一首战争题材的讽刺之诗,如何表达讽刺之意? 活动三:类比对证 讽刺的外在形式 意象的使用:杨柳、雨雪、常之华 正话反说:岂敢定居?岂不日戒? 直抒胸臆:忧心孔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