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13720

统编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专项—阅读理解训练题(含答案)

日期:2024-05-2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14次 大小:5784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统编,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三单元专项训练———阅读理解训练题 班级:_____ 姓名:_____ 一、现代文阅读 请认真阅读下列短文,然后完成试题。 人类的好帮手———猫头鹰 ①猫头鹰是捕鼠的能手。 ②白天,猫头鹰静静地在树林深处安睡;夜晚,当人们进入了梦乡,它就开始活动了。它停在树枝上,睁大了那碧绿透亮的大眼睛,竖着双耳,全神贯注的注视和倾听着周围的动静。如果发现有田鼠吃庄稼,它就像离弦的箭似的俯冲过去,用铁钩似的爪子把田鼠抓起。在田鼠吱吱似的哀叫声中,振翅飞到树枝上,慢慢地品尝美味的田鼠。 ③为什么猫头鹰会这样轻易地捕捉到田鼠呢? ④它的脖子十分的灵活。它的脑袋能自由灵活转动270度,它的脸甚至能够转向后方。有了灵活的脖子,它就不必为了环顾四周改变身体姿态,避免因此发出声音而吓跑听觉灵敏的猎物。 ⑤猫头鹰的飞行几乎是无声的。它的羽毛细而密,能够消除噪音,而大量分布在猫头鹰身体其它部位的绒毛,以及猫头鹰的皮肤和皮下结构,也起到了吸声降噪的作用。所以,它飞行起来几乎是无声的,等到猎物发现它时已经来不及逃跑了。 ⑥猫头鹰的晚上的视力非常好。在漆黑的夜里,它在十几米处的高空就能够看清楚地面鼠类的行踪,而在白天,就是睁大了眼睛也看不见什么东西。 ⑦猫头鹰的听力非常发达。它们左右两耳的形状不一样:一只耳朵高,一只耳朵低,左耳道比右耳道宽阔,且左耳有发达的耳鼓,有利于通过听觉进行精准的定位。大部分猫头鹰的头顶还生有两簇耳羽,其功能类似人的耳廓(kuò),有利于收集声音。 ⑧当然,猫头鹰能大量捕捉田鼠,还得益于它那锋利的嘴和爪子。它的嘴呈弯钩状,爪子像铁钩,锋利无比,是捕捉害虫的主要武器。一旦田鼠被它抓住,只有死路一条。 ⑨猫头鹰还有一个聪明的头脑。就说下雪天吧,捕食田鼠是非常困难的。可是猫头鹰凭借聪明的头脑想出了一个办法: 。 ⑩正是有了这些优势,猫头鹰捕起食来简直是易如反掌。生活在农场附近的猫头鹰,一只一天可吃掉将近三十尽田鼠。不得不说,猫头鹰真是人类的好帮手啊! 1.本文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猫头鹰捕起食来易如反掌的呢?请列出来。 2.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呢?请写下来。 3.有个同学说“一只一天可吃掉将近三十只田鼠”一句中的“将近”可以去掉。你是什么观点?请说明理由。 4.第⑨自然段中猫头鹰会怎样利用聪明的头脑在雪天捕食田鼠呢?请发挥你的聪明才智写一写。 二、阅读 面食的由来 ①在战国时代的《墨子》一书中最早出现了“饼”字。“饼”是古人对面食的总称,蒸的叫蒸饼,烤的叫烧饼,撒上芝麻的叫胡饼,下在汤里的叫汤饼。但是,到今天为止,我们还没有发现战国时期的石磨,现在所发现年代最早的磨面的石磨是西汉时期的。由于汉晋时期还没有掌握发酵(jiào)的技术,因此,面食都是用死面做成的。死面饼很硬,需用汤汁泡软,这种吃法一直流传到今天,如西安的羊肉泡馍和北京的卤烧。 ②“馒头”传说是诸葛亮七擒孟获得胜班师时,行至泸水,不能渡江。孟获说要想渡过泸水,需用49颗人头作为供品才可以过河。诸葛亮想了个办法,用白面掺水做成人头的模样,里面包上牛羊肉,起名叫“馒头”。如今,北方人将有馅(xiàn)的馒头叫“包子”,南方人仍然把有馅的叫作“馒头”。 ③中国最早的“面条”并不是条状的。那时,人们只是将面块擀(gǎn)成饼状扔到锅里去煮,故称之为“煮饼”。晋代又称“煮饼”为“汤饼”。做汤饼时,一手托面,一手用刀把面削入汤中,所以又叫“钉”,实际上这就是现在的刀削面。到了唐代,改为把面放在案板上切。到了宋代,面条的花样逐渐增多,并形成了各地不同风味的面条。元代有挂面问世。明代的刘伯温还记下了8种面条的制法。 ④水饺,古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