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21438

9.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207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古诗,三首,清明,教学设计
  • cover
古诗三首《清明》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理解《清明》这首古诗的诗意。 2. 让学生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3.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诗意,感受诗人的情感。 2. 难点:体会古诗中所蕴含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1)提问学生是否知道清明节的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包括: - 扫墓祭祖:清明节主要的传统礼俗主题之一,人们通过扫墓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 踏青郊游:清明节另一个重要的传统礼俗主题,人们在春天的郊外散步游玩,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 放风筝:人们在清明节放风筝,寓意着放走疾病和灾难,迎来好运和健康。 从而引出古诗清明 (2)在杜牧的《清明》中,可能的生字词及其拼音、组词和注释如下: - 纷(fēn):纷争、纷纷、纷扰。这里形容雨丝细密。 - 魂(hún):灵魂、魂魄、魂牵梦绕。诗中用来形容行人的心情。 这两个字在诗中的含义,需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雨纷纷”描绘了春雨细密的景象,“欲断魂”则形象地表达了行人在清明节时的愁苦情绪。 2. 初读古诗 (1)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其节奏可以划分为: 清明 / 时节 / 雨 / 纷纷, 路上 / 行人 / 欲 / 断魂。 借问 / 酒家 / 何处 / 有? 牧童 / 遥指 / 杏花 / 村。 在朗读时,注意根据诗句的意思和情感,合理把握停顿和语调的变化,以展现诗歌的韵味和意境。 (2)作者简介: 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 他出生于官宦世家,才华横溢,在诗歌、散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杜牧的诗歌风格多样,内容广泛。其部分诗作描绘自然风景,如《山行》;有的反映社会现实,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泊秦淮》;还有一些咏史怀古诗,借古讽今,如《赤壁》。他的散文作品笔锋犀利,逻辑严谨。 杜牧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3. 讲解诗意 (1)结合注释,讲解诗句的意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在清明这个时节,细雨纷纷而下。 “路上行人欲断魂”:路上的行人心怀愁苦,仿佛灵魂都要与身体分离。 “借问酒家何处有”:询问哪里有卖酒的地方。 “牧童遥指杏花村”:牧童远远地指着杏花盛开的村庄。 这首诗通过对清明节的描写,营造出一种清冷、愁苦的氛围。同时,最后一句通过牧童的指引,给人一种希望和温暖的感觉。 在讲解时,可以进一步解释以下几点: - 清明时节的气候特点,细雨纷纷增添了氛围的渲染。 - “欲断魂”形象地表达了行人的愁苦之情。 - “借问酒家”表现出行人想要借酒消愁的心理。 - 牧童的指引和杏花村的出现,给整个画面带来了一丝生机和希望。 这样的讲解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和意境。 (2)引导学生理解诗人表达的情感。 诗人在《清明》中主要表达了以下几种情感: . 愁苦与忧伤:“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生动地体现出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忧伤之情。 . 孤独与思乡:清明节是祭祀先人的日子,在外的行人可能会因孤身一人而倍感孤独,同时也会勾起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 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清明时节的细雨和断魂的行人,使诗人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产生感慨。 . 寻求慰藉的渴望:诗人借问酒家,表达了他在愁苦中寻求慰藉和解脱的渴望。 . 一丝希望与温暖:牧童遥指杏花村,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丝希望和温暖,暗示着在困境中仍有希望和美好。 4. 深入探讨 (1)组织学生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清明》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具有以下特点: 意境: - 雨纷纷的景象:描绘了清明节时细雨迷蒙的场景,营造出清冷、幽静的氛围。 - 行人孤独的画面:凸显出路上行人的孤寂与忧愁。 情感: - 愁苦与哀伤:表达了诗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缅怀之情。 - 孤独与寂寞:雨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