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37862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春夜洛城闻笛》课件(共25张PPT) 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日期:2024-11-2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9次 大小:124346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第三,七年级,语文,统编,PPT,25张
  • cover
(课件网) 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是崔颢的乡愁。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 诗仙李白身处异乡时的乡愁又是怎样的呢?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洛城”表明是客居。 “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春夜洛城闻笛”:明示客居他乡的诗人在一个春天的夜晚因闻笛声而感发 解题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 作者介绍 1.了解作者李白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2.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抓取,分析领会诗人情感。 3.通过找组诗中共同的意象———笛声,明确诗人用笛抒发的情感。 学习目标 这首诗是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734)或二十三年(735)李白游洛城(即洛阳)时所作。洛阳在唐代是一个很繁华的都市,时称东都。当时李白客居洛城,大概正在客栈里,偶然听到笛声而触发故园情,因作此诗。 创作背景 春夜洛(luò)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sàn)入春风(fēnɡ)满洛城。 此夜曲(qǔ)中闻折(zhé)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诵读诗歌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诵读诗歌 读准节奏 读出韵脚 感知诗意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笛子的美称。 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故乡,家乡。 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读懂诗意 译文:不知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融入春风,飘满洛阳古城。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乐曲,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诗悟情 “暗”有隐约、悄然之意,不知笛声来自何处,何人,用此“暗”字。“暗”还表现另一种情景:春风中,笛声从远处传来,断断续续、隐隐约约。 “满”字,仿佛整个洛阳城无处不萦绕着悠扬的笛声。这是诗人极度夸张的主观感受。以动衬静表现了洛城春夜静谧,表达了诗人思念故乡之心切。 1、品读“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古人讲究炼字,“暗”“满”用得很好,如何理解? 2、赏析“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人听到《折柳》曲自己就产生羁旅之愁,推而广之,其他的人这时也会萌生思乡愁绪。诗人用反问句强化了这层意思。这是主观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却更见我感触之深,思乡之切。 知识链接 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 据说“柳”谐“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诗经·小雅·采薇》 汉代,长安人送客至郊外的灞桥,折岸边的柳枝赠别,成了一种习俗。 折柳”这首曲子寓有惜别怀远之意。本诗抒写了思乡之情,而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3、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 为什么 4、诗歌内容:景物、特点、感情。 意象:笛声、春风、折柳 特点:笛声清远而悠扬 感情:思乡之情 链接材料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岁就离家东游,后长期居住湖北、山东。这个春夜客居洛城,在笛声中听到《折杨柳》曲,触发了自己深远悠长的思乡之情。 (1)想象、夸张:散入春风满洛城。 运用想象的手法和艺术的夸张,化无形为有形,写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既写出了笛声的悠扬清远,也写出了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