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40556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3古诗词三首宿建德江教案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4次 大小:1832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
  • cover
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宿建德江》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宿建德江》出自唐朝诗人孟浩然之手,此诗细腻描绘了诗人在江心洲停船夜宿时的哀愁情绪。“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以雄浑的笔触,将苍茫空旷的野外与低垂的天幕描绘得淋漓尽致,仿佛天幕比树还低,将一切笼罩。而在这清澈的江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与船上的诗人如影随形,平添了几分亲近感。 夜幕降临,诗人仰望那黑漆漆的天空,感受其低垂的压迫感,这种感受恰如他内心深处的郁闷与孤寂。而在这孤寂之中,近处的明月却如一位挚友,静静地陪伴着诗人,带来了一丝慰藉与温暖。孟浩然巧妙地以舟泊暮宿为背景,将个人的真实感受融入到景色描绘之中,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他的思乡之情和对人生复杂况味的深沉感慨。 【学情分析】 六年级学子们早已沉浸在古诗文的海洋中,他们学会了运用注释、结合生活体验、搜集资料等多种方法,逐步培养了古诗鉴赏的初步能力。 【设计初衷】 遵循2022版新课程标准的指导,我们致力于在语文课程中锤炼以下四大核心素养: 首先,坚定文化自信。身为中华儿女,我们深知五千年中华文化的厚重与辉煌,对此我们满怀自信与自豪。 其次,提升语言运用能力。通过不断磨练,我们培养敏锐的语感,积累丰富的个体语言经验,从而更加娴熟地运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再者,强化思维能力。我们重视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造思维的培养,鼓励学子们崇尚真知,勇于探索创新。 最后,注重审美创造。通过深入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语言文字及文学作品,我们不断提升审美能力,涵养高雅情趣。 本节课的设计正是基于诗词文化的理解与传承,力求在新课程标准的引领下,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与发展。 【教学目标】 1. 投入地学习古诗《宿建德江》,用饱含情感的嗓音朗读它,直至能流利背诵。 2. 深入理解这首古诗的含义,感受其中独特的诗意氛围。 3. 通过对每一句诗句的细细品味和感悟,让景色与情感交融,深入体会诗人所抒发的那份深沉情感。 【教学重难点】 核心要点:领略这首古诗的深意,深入体验诗歌的意境美。 难点所在:以朗读为媒,细细品味诗句中所蕴含的景色和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和精准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月”行古话 意象激趣 1. 汉语之美,美在其丰富的情感表达。同一事物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出不同人物的独特心境。今日,我们便一同领略月光在古人笔下的无限魅力。 2. 师生共同朗诵: 师:古人常用“婵娟”来形容月光的美好,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莫过于苏东坡的名句——— 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月亮上的斑驳阴影,被古人想象成吴刚伐桂的景象,因此留下了这句优美的诗句——— 生:“天河争起浪,月桂不闻香。” 师:明月高悬,穿梭于云间;长桥横卧,如同苍龙跨越水面。元曲中就有这样的描绘——— 生:“玉华寒,冰壶冻。云间玉兔,水面苍龙。” 师:月亮的称呼远不止这些,夜光、素娥、桂魄、蟾蜍、玉钩、冰镜等,都是对它的美称。它的出现,总是承载着思念的色彩,与牵挂和忧伤紧密相连,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设计意图】通过探索月亮的多样称呼,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中华语言文化的独特魅力,营造古诗学习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3.引出课题,板书课题:那月、那人、那境———《宿建德江》。 4.释题。 二、舟泊暮宿 景中话“愁” (一)赏读古诗,洞察诗人情感世界 1.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跟随以下提示进入古诗的天地: 自学提示: 请自由朗读古诗,力求发音准确,流畅通顺。 深入思考:诗人孟浩然此刻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诗句中可以窥见一二? 2. 邀请几位同学来朗读这首古诗,我们将一同校正发音和节奏。 3. 接下来,请几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