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 1 教学分析 1.1 课标分析 本节课在课程标准里的内容要求是“举例说明免疫细胞、免疫器官和免疫活性物质等是免疫调节的结构和物质基础”和“概述人体的免疫包括生来就有的非特异性免疫和后天获得的特异性免疫”。高考题中出现的频率不高, 1.2 内容分析 本节课“人体通过非特异性免疫对抗病原体”是新浙教版《生物学》选择性必修1《稳态与调节》第四章《免疫调节》中第二节的内容。该节内容包括:体表屏障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和体内的非特异性反应是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二道防线两块,篇幅非常短小,知识相对浅显。第一道防线主要介绍身体表面的物理屏障和化学防御,第二道防线主要介绍局部炎症反应和脓液的形成,以及干扰素的种类和作用,考查内容非常的少,许多教师都有一节课时间多余的感觉。 1.3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简单学习了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在此基础上,本节课主要任务是完成学生对免疫系统的认识和学习,加强学生对第一和第二道防线的判断能力。学生已有三道免疫防卫的基本认识,但是对第二道防卫的机理的认识比较陌生,容易产生粘膜是第一防线还是第二防线的困惑,且可能因教材内容的短小肤浅和大部内容与已学知识的重复而产生乏味情绪,教师可以借社会事件的视频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并借助图片和动画展示使学生理解各防线的区别和第二防线的作用机理,形成免疫系统的深入认识,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知识、能力、价值观体系。 2 教学目标 2.1 学习目标 1.简述人体对抗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和第二道防线。 2.通过对非特异免疫的方式和过程学习,掌握如何增强自我对病原体防御的一般技巧,并形成对自身症状和免疫能力的基本判断能力。 3.引入对免疫有关社会和生活问题的讨论,形成用科学知识辨别真假、利弊的生活和社会能力。 2.2 评价目标 1.通过第一、第二道防御方式及关系的认识,领会免疫防御的系统性及免疫对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意义。需要具备科学思维的二级水平。 2.通过掌握自身免疫的能力和机理,形成机体防病的自信及适度用药的生活理念;需要具备生命观念的三级水平。 3.通过理论联系生活,激发学习生命科学的兴趣,养成乐于探索、勤于思考的习惯,以及自我学习价值的肯定。需要具备科学探究的三级水平。 4.通过对虚假广告危害的延伸探讨,加强学生联系生活、关心社会的习惯,形成追求理性的意识和一定的社会责任感。需要具备社会责任的四级水平 3 教学重难点 3.1 教学重点 1.免疫的概念。 2.人体如何通过两道防线抵御病原体侵入机体。 3.2 教学难点 1.局部炎症反应疼痛、发红、肿胀和发热的原因 4 教学策略和流程图 4.1 教学策略 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社会生活实际,本节课主要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辅,以话题探讨的形式,通过学生自主观察、描述、讨论、概括来实现对知识的获取,同时加强教材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课堂反应,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最后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知识概念图构建。 4.2 教学流程图 5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视频播放蓝月亮泡沫洗手液广告,学生观看广告。抛出问题:广告中是否存在错误和虚假成分? 5.1 教学任务1 概述人体对抗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 【教师活动】其实我们根本不必如此担心体表细菌对自身的危害,因为我们体内有神经、体液调节外的第三种维持稳态的方式———免疫。 问题1-1:什么是免疫,人体的免疫有几道防线? 【学生活动】阅读书本章首以及77页相关内容,结合初中所学知识进行回答。 学业质量评价:通过阅读教材学会知识归纳,提高学生对教材的阅读能力、回忆旧知识 【教师活动】资料1:身体表面有很多韦荣球菌,空气中和我们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大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