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南安军》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南安军》是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中的第一首诗歌。 【设计说明】 《南安军》是文天祥被俘虏期间所作的诗篇,表现了其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高尚品格。本教学设计旨在带领学生在声韵分析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这首诗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感受诗人身上所体现出来的人格力量。 【教学目标】 (1)抓住“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深入理解诗歌含义,能熟读成诵,准确默写诗歌。 (2)结合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通过声音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感悟其心境。 (3)体会诗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高尚品格。 【教学准备】 学生:用《中华经典吟诵》读本预习,吟诵九下的诗词;搜集文天祥的材料。 教师:从“语文吟诵系统”调取资源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知人论诗,了解作者。 1)作者简介:文天祥 (1236年-1283年),原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南宋杰出的民族英雄、政治家、军事家、爱国诗人。代表作品《正气歌》《过零丁洋》。 2.作者生平:1256年进士考试第一名(状元)。 1275年元军进攻临安,征兵勤王。 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军营谈判,被扣留。 1277年进兵江西收复了几个县城。 1278年在五坡岭(海丰)被俘,次年写《过零丁洋》诗以明志。 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经威胁利诱始终不屈。 1283年1月9日从容就义。 3.播放作者介绍小视频,加深记忆。 (二)背景介绍,加深理解 帝昺[bǐng]祥兴二年(1279年),南宋最后一个据点崖山被元军攻陷,宋朝灭亡。文天祥在前一年被俘北行,于五月四日出大庚岭,经南安军(治所在今江西大庾)时写此诗。 本诗与《过零丁洋》是写于同一年,所表达的情感也是近似的。 (三)一吟品析 品析意象明诗文,起承转合总关情 首联 “起”:渲染气氛,奠定基础。 颔联 “承”:延续延伸,承上启下。 颈联 “转”:结构转折,思路转换,别开生面,陡生波澜。 尾联 “合”:点明题旨,收束全诗。(关注诗歌结构,体会情感流动) 首尾联对比,我们可以感知诗人情感变化(扣住“梅花”“风雨”“采薇”等意象,关注诗歌首尾两联由“起”入“合”的结构。) (四)二吟悟情 余始至南安,即绝粒,拟庐陵得瞑目,过青山欲首丘,为《告祖祢文》《别诸友诗》,不食已八日。元人恐,以削尖之竹撬嘴灌食,口舌尽伤,几番昏迷。至醒,庐陵已过。哀哉!痛哉! --《临江军 跋语》 从跋语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文天祥的首丘之志。何为首丘之志呢?那就要了解归正首丘这个成语,归正首丘:出自西汉 戴圣《礼记.檀弓上》“礼, 不忘其本。古之有言曰:狐死正首丘,仁也。”首:向;丘:土丘。传说狐狸即将死在外边,也要把头朝向所住洞穴的方向。指死后归葬于故乡。文天祥用绝食的方式渴望死在自己的家乡。 本诗的颈联是情感突变的转折点,用对比的手法,一在一非,千古与一时都形成了对比,突出强调了诗人的亡国之痛以及对恢复大宋江山的坚定信念和对元人的蔑视,蕴含着极深厚的爱国感情和自信心。(回归复兴之梦是情感转变的关键) 采用梅花、风雨、山河、城郭、采薇这些意象,创设了冰清玉洁,不苟世俗;时局困厄,凄楚悲苦;国破家亡,坚定昂扬;江山易主,矢志不渝的情景,情感波动明显,从凄楚到孤苦再到坚定直至最后的激昂。吟诵的时候依义行调,曲调应该是从舒缓低沉逐渐的振奋昂扬。 (五)三吟融情 结合对于本诗的理解,再次吟咏本诗,注意将文天祥所要表达的情感,用声音表现出来。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这首诗歌。 2.课外阅读文天祥的作品,深入了解作者的爱国精神和不畏牺牲的伟大品质。 本诗多用“u”“ei”韵母的字,听起来就如作者在哀叹家乡近在眼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