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74679

1-2《齐桓晋文之事》课件(共20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541295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齐桓晋文之事,课件,20张,PPT,统编,高中
  • cover
(课件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齐桓晋文之事 庖丁解牛 《论语》《孟子》《庄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 第1课 背诵检查 补写出下面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孔子为打消弟子在谈论个人志向时的疑虑,说: “_____,_____” 。 (2)《论语·先进》中,子路表示,对于一个夹在大国之间又“_____,_____”的“千乘之国”,自己只要三年就可以使百姓变得勇敢并懂规矩。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冉有表示,治理一个小国,他用三年时间,“_____ ;至于礼乐教化则“_____”。 (4)《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在谈自己的志向时,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暮春时节,穿着春服,五六个成人,六七个童子,“_____, _____”,唱着歌回去。 (5)(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之光 第1课 孟子和《孟子》一书 《孟子》成书 《孟子》七篇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谈话,由孟子和其弟子共同著作。该书反映了孟子对儒家学说的继承和发展,表达了孟子的思想和理论,塑造了大思想家的鲜活形象。书中主要的政治主张为“行王道、施仁政”。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先秦说理文的论辩术,由《墨子》开始,逐步走向成熟。《孟子》的论辩文,在逻辑上也许不如《墨子》严谨,但更具有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长于论辩”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长于譬喻” 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三段论” 大前提:知识分子都应该受到尊重。 小前提:人民教师都是知识分子。 结论:人民教师都应该受到尊重。 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 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 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 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 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下》) 讨论:以上选段是怎样得到“顾左右而言他”的效果的? 第一步:_____。 第二步:_____。 以两个设问,使齐宣王顺着思路,得出两个不言而喻的结论。 类推,使齐宣王陷人自我否定的结论中而无言可对 初读感知,合作探究 《孟子》一书具有缜密纯熟的论辩技巧。《齐桓晋文之事》中,孟子能够将不以为然的齐宣王游说到心悦诚服。他使用了哪些论证技巧呢?小组合作,完成下表。 论证段落 主要内容 论证方法 例句 第1—14段 树立信心———可为 比喻论证 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第15—20段 解决矛盾———为与不为 对比论证 挟太山以超北海……非不能也。 第21—33段 反面论证———不为的危害 类比论证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 第34—35段 正面论证———如何为 小结:说理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论证具体详实、生动形象。 疏通文本,掌握字词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 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 曰:“臣闻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