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87070

“我”:少年和成年之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1《故乡》《社戏》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3次 大小:125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下册,阅读,文本,社戏,故乡,八年级
  • cover
“我”:少年和成年之间———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故乡》《社戏》多文本阅读教学设计 【适用年级】八年级 九年级 【教学目标】 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少年的人性美 深入成人视角,体会鲁迅的爱与诚 【选文情况】选文篇名、来源 《社戏》统编教材八年级下册第1课 《故乡》统编教材九年级上册第14课 【设计意图】 本次课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希望能通过讲解给学生呈现阅读鲁迅的方法。长期以来,提到鲁迅,都是在讲他的批判性,但是离开惯性思维,鲁迅除了批判,还有什么呢?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阅读鲁迅的作品,离开对他的刻板印象,真正的从字里行间去感受真正的鲁迅。 多文本阅读可以通过寻找不同文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到对比点,进而产生新的结论或者是更深刻的理解。对于《社戏》,往往注重分析其中小伙伴们的人物形象,以及“我”的心理变化过程,但是对其中“我”的形象往往很少提及。一是因为笔墨较少,性格不明朗,二是因为小伙伴们的形象确实非常的深入人心。但换个角度想,“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呢?“我”的形象的塑造是否是作者有意为之呢?从分析“我”的形象入手,可获得哪些新的认识呢? 《故乡》和《社戏》都选自鲁迅的《呐喊》,《故乡》中提到了很多深入的思考,尤其是“我”对于“希望”的认识,如何引导学生自主的领悟主旨呢?在这篇八年级学生还没有学过的文章中,更能直观地观察到学生理解文意,深入主旨的过程。 因此,本课尝试从“我”的少年时期和童年时期两个角度,通过视角的转换,以及对《故乡》和《社戏》中小伙伴们的分析,深入理解主旨,体会鲁迅的爱与诚。 【教学过程】 导入: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故乡》和《社戏》中有哪些生动的少年形象呢? 【任务设置:找出少年形象,归纳少年群像的特点】 (闰土、宏儿、水生、双喜、阿发、桂生) 从分析这些少年个性的形象,再到总结他们的群像特点。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通过细读文章内容、概括事件,从事件中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少年们鲜活的人物形象。 如“孩子王”双喜:载“我”去看社戏的船是聪明的双喜想到的;并且安全的问题也是双喜打包票,并且他也是舵手。由此可见,双喜聪明大胆、富有生命力,生命鲜活。双喜也能一呼百应地带大家回家。在归途中偷罗汉豆,也是双喜想到先问问阿发的意见再偷。体现了他既稚气未脱又细心周到。 如阿发:在出航时拔后篙,说明他也是能干的人,和双喜合作的很愉快,可以看出他是有生活技能的。另外,在偷豆的时候,阿发先看看哪边豆大再偷哪边,体现了他非常的真诚、大方。并且直言“偷我们的罢”,可见其顽皮而又热情,懂得“顾大局”不扫人兴。 如桂生:在看戏的时候,我托桂生帮我买豆浆,桂生回来没有买到,给“我”舀一瓢水。因为“我”是城里来的客人,会念书,当然值得尊敬。对“我”的要求,桂生义不容辞。这样淳朴热情、天真烂漫的形象就凸显出来了。 学生往往将视线集中在上述的少年身上,并且往往分析的角度非常全面,细节也可以找到。 但是,往往会错过一个少年,那就是“我”。即使提到也是一带而过。因为“我”的形象确实并不是那么鲜明。因此,问题设置反其意而行之。引导学生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因此,接下来这个问题就重点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任务设置:结合文章内容,从文中寻找依据,分析“我”的人物形象。】 相对于其他少年的松爽、张扬、鲜活、有生命力,“我”的形象则模糊、性格不明朗、相对被动,缺乏生机和活力。比如,想喝豆浆还要拜托同伴买,觉得戏并不好看也不直说等。总之,关于“我”的部分篇幅虽然小,但是只要聚焦于此,还是能感受到其人物形象的。 “我”的小伙伴们 (双喜、桂生、阿发、闰土) “我” 热情好客 诚恳待人 善解人意 聪敏机智 果决勇敢 友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