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90149

2.2《荷塘月色》课件、教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86次 大小:2158637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荷塘月色,课件,教案
    课题:荷塘月色 【教学目标】 1、欣赏荷塘月色美景,分析情景交融写法; 2、自主合作、思考探究,掌握赏析散文方法; 3、理解 “颇不宁静”的原因,培养爱国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赏析4—6段,品味语言美,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2、分析散文表现手法,理解写江南采莲旧俗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教师播放课文相关视频、展示相关图片,提问:看了这些有什么感想? 学生畅所欲言,安静、宁静、静谧、清幽、清静…… 二、新课讲授 1、解题: 荷塘:指朱自清先生当时任教的北京清华大学清华园里的荷花池,是本文所要描绘的特定处所。 月色:月光。点明时间,是一个有月亮的夜晚;是文章描绘的中心,它是作者心目中向往、追求的和谐宁静的境界。 2、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著有《朱自清全集》。代表作品:长诗《毁灭》、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 等。 3、写作背景: 《荷塘月色》作于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中国大地。 4、名家范读,梳理生字词: 幽僻 蓊蓊郁郁(wěng) 煤屑(xiè) 弥望 袅娜(niǎo nuó) 渺茫 脉脉(mò) 倩影(qiàn) 媛女(yuàn) 鹢首(yì) 敛裾(jū) 嬉游 5、整体感知: 提问: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部分(1—3):写夜游荷塘的缘由。(情) 第二部分(4—6):夜景描写,写月下荷塘和荷塘月色。(景) 第三部分(7—10):写六朝采莲的热闹和江南故乡采莲的情状,心境又回到现实。(情) 三、课文解读 (一)第一部分(1—3) 1、第一自然段 怎样理解“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明确:这句是“文眼”确立了全文的感情基调。从结构上看“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起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贯穿全文的感情是难以摆脱的“不宁静”,是笼罩在作者心头的哀愁。 2、第三自然段 (1)表达了什么心情? 明确:这段月下内心独白抒发了暂离现实的逍遥之乐和获得短暂的人生的自由和宁静之后的淡淡愉悦。 (2)“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此时的“我”与平常的“我”有何不同? 明确:“另一个世界”是一个宁静超然,没有纷争没有压制的自由世界。此时的作者超然物外,没有世俗的烦恼,没有痛苦和不快,心情平和安宁,是一个摆脱了现实困扰的“自由的人”。 (3)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 明确:这一段独白揭示了作者喜爱荷塘月色的真正原因。“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一方面表现了作者获得暂时宁静的淡淡的喜悦之情,另一方面又很自然地收束感情,转入对景物的描写,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第二部分(4—6) 1、结构详解 (1)第四自然段 荷叶→弥望、田田、出水很高(比喻) 荷花→零星点缀(拟人、比喻) 静 荷香→缕缕(通感) 荷波→颤动(比喻、拟人) 流水→看不见的脉脉 (2)第五自然段 月光:如流水 静静地泻薄薄的青雾浮起→实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虚 月影:灌木的黑影、杨柳的倩影→实 光和影的和谐像名曲→虚 (3)第六自然段 杨柳→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阴阴的、乍看像烟雾般 树梢→远山 树缝→灯光 树上→蝉声 水里→蛙声 2、第四、五自然段极少见到直抒胸臆的语句,为何能感受到作者的“淡淡的喜悦”? 明确:文学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景象都在作者的情感观照之下,无不打下作者情感的印记。作者笔下,无论是荷塘还是月色,都显得那样宁静而有诗意之美,让读者和作者一样倾心迷恋,这是作者当时心境的微妙展示。 (三)第三部分(7—10) 1、为什么想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