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90593

古诗文诵读《燕歌行》课件+教案

日期:2024-06-24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985916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诗文,诵读,燕歌行,课件,教案
    课题:燕歌行 【教学目标】 1、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 2、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3、把握诗歌谴责边将的主题。 【教学重难点】 学习“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和“君不见沙场征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两组对比,体会诗人的沉痛之情。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盛唐的边塞诗意境高远,格调悲壮,像雄浑的军号,一声声吹的历史都热血沸腾。盛唐的边塞诗人视野开阔,胸怀激荡,充满了磅礴的浪漫气质和一往无前的英雄主义精神。他们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充分体现了盛唐精神,是古代诗坛上绝无仅有的奇葩,是后世诗人可望而不可即的高峰。 二、新课讲授 1、文学知识 (1)产生 (2)主要内容 (3)艺术特点 (4)代表作家:从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开始,边塞诗人逐渐增多,到了盛唐,遂成为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之涣、崔颢、王翰等。 2、知人论世 高适,字达夫,一字仲武,世称高常侍,与岑参并称,盛唐边塞诗代表作家。其边塞诗感情激昂,意境雄浑,气势奔放;长于七古。 3、创作背景 4、解题 “燕歌行”,是乐府古题,也就是汉魏乐府音乐中一支曲调的名称。曹丕的《燕歌行》写的是一个女子思念情人的旷怨之情。高适沿用了这个乐府旧题,但在内容上却突破了以往的传统。 5、播放音频,梳理字音 6、整体感知 “汉家烟尘在东北……单于猎火照狼山”—出师 “山川萧条极边土……力尽关山未解围”—身陷重围 “铁衣远戍辛勤久……寒声一夜传刁斗”—士卒及家人的痛苦(两地相思) “相看白刃血纷纷……至今犹忆李将军”—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全诗以非常浓缩的笔墨,写了一个战役的全过程。 三、赏析内容 1、出师 (1)译文 (2)诗人描写“出师”渲染怎样的气势?(结合“摐金伐鼓”和“旌旆逶迤”来分析) 明确:透过这金鼓震天、旌旗遮天蔽日、大摇大摆前进的场面,可以揣知将军临战前不可一世的骄态,也为下文战争的失败做铺垫。 (3)“飞”和“照”两个动词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写出了军情的危急 (4)“榆关”“碣石”“瀚海”“狼山”四个地方连缀,有何表达作用? 明确:从辞家去国到榆关、碣石,再到瀚海、狼山,八句诗概括了出征的历程,逐步推进,气氛也从缓和渐入紧张。 2、身陷重围 (1)译文 (2)“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写了什么? 明确:写出了边地自然环境恶劣,而敌人的进攻却如暴风骤雨般猛烈,可以看出将士处境的险恶。 (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明确:对比。战士在前线流血牺牲,将帅却安居营帐,流连声色———从内部瓦解了战斗力。苦乐不均,死生迥异(愤慨)。 (4)“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景物的特点?有何作用? 明确:边塞秋末景色(衰败、萧瑟、凄凉) ———唐军士兵(枯竭),衬托出战事的惨烈,唐军伤亡惨重。 (5)“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用了什么手法?蕴含了什么感情? 明确:对比。将领受朝廷恩遇,肆无忌惮,冒进贪功———战争连连失利,士卒力已耗尽,却未能解围(愤慨)。 (6)你认为唐军战败的原因有哪些?主要原因是什么? 明确:唐军战败的原因:自然环境恶劣,敌人的凶悍 主要原因:将领过于轻敌,只想邀功求赏却不爱惜士兵的生命。 3、士卒及家人的痛苦 (1)译文 (2)征人思乡,分离之苦,本是边塞诗的传统内容,诗人此处是如何写征人之苦的?与全诗描写战争是否背离? 明确:“铁衣远戍辛勤久”以下三联,一句征夫,一句思妇,错综相对,离别之苦,逐步加深。城南少妇,日夜悲愁,但是“边庭飘摇那可度”蓟北征人,回首亦是枉然。 写士兵的苦,写两地相思实际是对将领的谴责。 4、礼赞士兵,提出心愿 (1)译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