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版科学(2017)六年级下册 1.3《环境变化与动物行为》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在对前期课程内容进行有效衔接的基础上,学生们已然了解到动物们的生存状态与它们所处的栖息地环境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栖息地内的各种资源如丰富的食物来源、适宜的光照、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水源以及稳定的温度等,均为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础保障。然而,当栖息地环境发生变动时,动物们的行为模式将会产生何种响应与调整呢?这正是本节课所要深入探讨的核心内容。本节课的教学活动被精心划分为四个关键环节:第一步,提出核心问题,即为什么近年来愈来愈多的白天鹅选择了三门峡作为越冬的栖息地,启发学生结合自身积累的知识框架,对此现象做出初步的推测与假设。第二步,引导学生系统调查研究白天鹅的基本生存需求,并详细剖析三门峡地区是如何满足这些需求,成为白天鹅的理想越冬场所的。第三步,进一步延伸至环境变化层面,组织学生探究在环境条件(如气候变化、食物供应、空气质量及水资源状况等)发生变化时,动物行为会出现怎样的动态适应性变化。第四步,组织全体学生共享各自调查研究成果,共同讨论并最终得出结论,明确指出当外部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动物会适时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新环境;反之,若无法成功适应环境变化,则可能面临生存威胁,甚至走向种群数量减少乃至灭绝的困境。 二、学情分析 对于六年级的孩子们来说,在经历了前几课对动物栖息地及其环境条件重要性的学习之后,他们已经建立起基本的生态意识,认识到动物的生存、成长和繁殖与栖息地提供的食物、气候、水源、庇护等资源息息相关。在进入本课的学习时,孩子们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对比和初步分析问题的基础能力。学生们对于“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白天鹅选择三门峡越冬”这个问题会有较高的好奇心,但可能受限于知识面和生活经验,提出的假设可能较为直观或简单。教师需引导他们运用已学知识,结合地理、气候、生态链等相关知识来进行更科学合理的推测。在调查白天鹅生存需求及三门峡提供的条件时,学生需通过查阅资料、实地考察或观看视频等方式获取信息。此时,他们的信息收集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得到锻炼,但在处理复杂信息和数据分析时可能需要更多指导。 三、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能够通过查资料、采访或者实际调查等方式了解白天鹅的生存需求和三门峡为白天鹅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2)科学思维:知道当环境条件如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3)探究实践:能举例说出动物行为随环境变化而变化的例子。 (4)态度责任:知道动物不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时将会死亡甚至灭绝。 四、教学准备 (1)材料准备:多媒体课件、收集环境变化与动物行为变化的记录表等。 (2)活动场地:教室或实验室。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够通过查资料、采访或者实际调查等方式了解白天鹅的生存需求和三门峡为白天鹅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难点:知道当环境条件如气候、食物、空气和水源等发生变化时,动物的行为也会相应改变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六、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①创设情境。视频导入:三门峡的白天鹅保护区。 ②提出问题,作出假设。 师:为什么越来越多的白天鹅喜欢迁徙到三门峡来越冬?基于自己的知识提出合理的假设。 生1:我觉得这可能和白天鹅的生活习性有关系,我知道白天鹅是候鸟,每年都会迁徙。 生2:我觉得这与三门峡的环境变好有关系。 生3:我们需要研究白天鹅的生存需求,以及三门峡为白天鹅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2)事实证据。 ①制订计划。 师:我们以白天鹅和三门峡白天鹅保护区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一下吧!我们可以收集白天鹅的生存需求和三门峡为白天鹅的生存提供了哪些条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