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赤壁赋》 课堂练习及答案 一、填空 1. 苏轼,字 ,号 , 时期杰出的文学家,与 、 、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 合称“唐宋八大家”,从风格上说,他的词属于 派。 2. 《赤壁赋》中的“赋”是古代的一种 。 3. 成语“沧海一粟”由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演化而来。 4.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壬戌 窈窕 桂棹 溯 袅 嫠妇 愀然 舳舻 酾酒 旌旗 匏尊 蜉蝣 须臾 粟 酌 枕藉 二、选择 5.对下面句子里加点的词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少:shào B.扣舷而歌之 舷:xián C.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藏:zàng D.驾一叶之扁舟 扁:piān 6.对下面句子里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兴:起。 B.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如:离开。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方:当。 D.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是:这。 7.下列句子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B.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D.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8.下列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的一组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 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C.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D.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下列句子没有通假字的是( ) A.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C.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D.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10.下列说法有误的是一项是( ) A.既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B.苏轼与其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C.“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中的“明月之诗”“窈窕之章”指的是《诗经·陈风·月出》及其诗句。 D.赋作为一种文体,其特点是“铺采摛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 1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歌窈窕之章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D.侣鱼虾而友麋鹿 三、阅读理解 (一)阅读文段,完成习题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写夜游赤壁的情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B. 第二段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这和第一段中渲染凄凉秋景所表达的情感相一致。 C. 描写箫声的幽咽哀怨,连用的六个比喻,渲染了箫声的悲凉,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声音诉诸读者的视觉和听觉,写得具体可感,效果极佳。 D.“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中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和脉脉含情。 13.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B. 纵一苇之所如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D. 月出于东山之上 于是饮酒乐甚 14.第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