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06235

第15课 故乡 课件(共43张PPT)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72次 大小:43220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课,故乡,课件,43张,PPT,统编
  • cover
(课件网) 鲁迅先生是1898年离开故乡的,1919年12月第二次回故乡,目的是变卖老屋接母亲到北京。小说以“我”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那么“我”看到了什么 听到了什么 又有怎样的想法和感受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故乡》。 第15课 故乡 鲁迅 1.根据小说三要素理清课文思路 2.理解“闰土”“杨二嫂”“我”的形象特征,能分析多种人物描写和对比手法的作用 3.理解小说主题思想 01 晓常识 姓名: 籍贯: 作品: 身份: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坟》《热风》等十五部。 02 知背景 辛亥革命后,封建王朝的专制政权是被推翻了,但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和军阀官僚的统治。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力量。由于这双重的压迫,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小说写于1921年1月,它的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大多取材于现实生活。1919年12月初,鲁迅从北京回故乡绍兴接母亲,亲眼看到故乡的破旧不堪和农民生活的贫困,百感交集,思绪万千,一年后就以这次经历为素材,创作了小说《故乡》。 03 夯基础 (1)读准字音 猹( ) 獾( ) 廿( ) 髀间( ) 阴晦( ) 萧索( ) 瑟索( ) 瓦楞( ) 鄙夷( ) 伶仃( ) 秕谷( ) 鹁鸪( ) 潺潺( ) 伶俐( ) 应酬( ) 世面( ) 颧骨( ) 五行缺土( )隔膜( ) 恣睢( ) chá huān xínɡ niàn bì sè lénɡ bó gū dīng bǐ chán quán huì suǒ líng yí chou shì mó zì suī 03 夯基础 (2)认清字形 祭sì ( ) 脚huái( ) 深dài( ) è 然( ) 潮xùn( ) chī笑( ) kē税( ) 寒jìn( ) shé本( ) wǎng然( ) 祀 愕 嗤 惘 踝 黛 苛 噤 折 汛 03 夯基础 (3)词语解释 阴晦: 萧索: 家景: 无端: 苏生: 伶仃: 鄙夷: 阴沉、昏暗。 缺乏生机,不热闹。 家庭的经济状况,也叫家境。 没有来由地,无缘无故地。 苏醒,复活。 形容瘦弱或细长。 轻视,看不起。 即瑟缩,身体因寒冷而蜷缩、抖动。 因受冷或受惊而身体颤动。 瑟索: 寒噤: 惘然: 隔膜: 恣睢: 展转: 心里好像失去了什么的样子。 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 同“辗转”。原指身体翻来覆去,文中形容生活不安定,到处奔波。 任意胡为。 04 识文本 自主学习 1.速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2.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1.速读课文,找出课文的三个要素:人物、情节和环境。 04 识文本 母亲、“我”、宏儿、闰土、水生、杨二嫂。 以时间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组织安排材料。 自然环境:记忆中的故乡和眼前的故乡。 社会环境:农民生活的痛苦,城市平民破产的现实。 人物: 情节: 环境 04 识文本 回故乡(1-5) 开端 在故乡(6-77) 发展 高潮 离故乡(78-88) 结局 时间: 原因: 所见景象及心情: 严寒的冬天 卖屋、搬家 萧索、悲凉 到家那天: 过了三四天: 又过了九天: 母子见面、回忆少年闰土、见到杨二嫂 见到了闰土 动身启程 船上谈话、“我”的感受 2.梳理文章的故事情节。 1.故乡的环境在变,从哪句话可以看出来,如何理解 “阿!这不是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