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20255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共83张PPT)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81次 大小:3166473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15.1,谏太宗十思疏,课件,8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cú)逝,遂亡一镜矣!” 《旧唐书·魏徵传》 谏太宗十思疏 魏 征 魏征(580 — 643),字玄成,巨鹿(今属河北)人,唐代政治家。少时孤贫,出家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李密败,降唐。太宗即位,擢为谏议大夫,前后陈谏二百余事。贞观三年(629)任秘书监,主持校定秘府图籍。后封郑国公。曾提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多次劝唐太宗以隋亡为鉴,认为君好比舟,民好比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薄赋敛,轻租税”。著有《隋书》的绪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主编有《群书治要》,名篇有《谏太宗十思疏》《十渐不克终疏》。 作者简介 魏征与李世民是封建社会中罕见的一对君臣:魏征敢于直谏,多次拂太宗之意,而太宗竟能容忍魏征“犯上”,所言多被采纳。因此,他们常被称作理想的君臣。 魏征 明人王船山曾评论说:“太宗之世,忠直老臣,无有过魏征者。” (《读通鉴论》卷十一) 清代的赵翼在 《廿二史札记》中也说过:“贞观中直谏者, 首推魏征。” 作品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 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谏:规劝(君主、尊长或朋友),使改正错误。 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是他的庙号,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十思: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 疏:疏通事理,分条陈述。作为一种文体,属古文体的奏议类,专指臣下向国君陈述意见的奏疏,属于议论文。 文题解读 文体常识 奏议文体的一种。 奏议类文章是封建时代臣下进呈给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 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疏的用途十分广泛,包括论谏、劝请、陈乞、待罪、推荐、辞官等。著名的“疏”类文章有《论贵粟疏》(晁错)、《论积贮疏》(贾谊)等。 疏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文体名称 ①疏:是臣下向皇帝分条陈述意见的一种文体。又称奏章、奏议。《论积贮疏》(贾谊) ②表: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的文体。《陈情表》(李密) ③策:科举考试问之于策而令应举者作答被称之为策问的文体。 ④讽谏:古代用比喻暗示一类的方式委婉规劝别人接受下级意见的文体。《邹忌讽齐王纳谏》 “讽、谏、谤、讥、说”区别 讽———用委婉的言语暗示或劝告(唐以前“讽”无 恶意讽刺意) 谏———直言规劝,使改正错误。 谤———公开指责别人的过失。 讥———指责别人的过失。“谤”是公开指责, “诽”是背地里议论,“讥”是微言讽刺。 说———用话语劝说别人,使之听从自己的意见。 求木之长者 必浚其源泉 塞源而欲流长 载舟覆舟 虑壅蔽 则思正身以黜恶 无因喜以谬赏 鸣琴垂拱 读准字音 zhǎng jùn sè zài yōng chù miù gǒng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