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27386

9《说“木叶”》教学设计(表格式)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4-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94354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3-2024,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题名称 《说“木叶”》 主备人 审核人 参与备课人员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授课时间 2024年 月 日 课 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体现核心素养) 1.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2.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3.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4.提升鉴赏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培养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会把握关键句,快速理清文章结构。 2.了解文艺评论从文学现象入手,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写作思路。 教学难点 理解“树叶”“木叶”“落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体会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教学方法 讨论法、探究法 教 具 PPT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集体备课终稿过程 二次备课(根据班级学情修订终稿记录) 环节一:导入新课。 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者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 朱光潜说:“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字训其义,句贯其意”,逐步进入“字会、意会、情会、理会、神会”的境界。” 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环节二:出示学习目标 通过抓关键词、句,能概括文章内容,能总结文艺理论性文章的写作思路。 环节三:新课讲解 任务一:了解作者,知晓文体 活动一:作者简介。 林庚,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活动二:解题:说“木叶”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艺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任务二:初读课文,概括段意 活动一:初读课文,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每段段意: 1.正字音 2.概括每段段意: 第1段,引出话题:“木叶”是历代诗人钟爱的形象。 第2段,古代诗歌中用“树叶”的十分少,“木叶”一用再用,且有所发展(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其关键在于“木”字。 第4段,“木”的第一特征:单纯、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木”有第一特征的原因(暗示性)。 第6段,“木”的第二特征:微黄与干燥,清秋的气息。(颜色性) 第7段,总结:艺术领域:一字之差 相隔千里。 任务三:再读文章,理清结构 抓住文章的关键句与关键词,梳理文章结构。 关键句:开头总起句、过渡句、结尾总结句、语段的中心句、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独立成段的句子、反复出现的句子、抒情句、议论句 关键词:序列词、指示代词、反复出现的词、重点关联词(不但……而且……因为,何况,但是,然而,因此),分离材料和观点的词(例如、像、好像、假如、由此可见) 环节三: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通过抓取关键词句,把握了文章的段意及文艺理论性文章的写作思路,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了解“木”与“叶”的区别。 环节四:当堂检测 通观整篇文章,第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奇怪现象,即① ,并且分析了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②     和③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但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提示:①“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②含有落叶的因素 ③有颜色的暗示性 作业布置 完成《高考调研》预习部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批改完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