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你们知道这两句话是谁说的吗?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思想核心:“仁”“礼” 《论语》 ①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 ②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③“四书”之一(《大学》《孟子》《中庸》) 16. 两小儿辩日 第一课时 争辩 辩 两个小孩子围绕太阳进行争辩 看了课题,你得知了哪些信息? 你还想知道什么信息? 他们为什么争辩? 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依据是什么? 争辩的结果是什么? 《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的作品。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期道家人物。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wéi wéi wèi yú zhì wéi wèi 同“谓”,认为 是 wéi 孰为汝多知乎? 同“智”,智慧 是 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zhì 疏通文意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到东方 游历 争辩,争论 原因 句意:孔子到东方游历,看见两个小孩争辩,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认为 刚刚 距离 正午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认为 刚刚 正午 句意: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像 到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盖,到正午时就(小得)像盘子,这不是远处小而近处大吗 ” 古代车上遮雨蔽日的篷,多为圆形 盛物的器皿 这 是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 寒冷 到 句意: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很清凉,到正午时像把手伸到热水里,这不是近时热而远时凉吗?” 形容清凉的感觉 把手伸到热水里 热水 是 这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 孔子不能决也。 分辨 句意:孔子不能分辨。 谁 句意:两个小孩笑着说:“谁认为你多智慧呢?” 同“谓”,认为 你 同“智”,智慧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 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你能否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将文章分成三个部分? 一(1):故事的起因:孔子向东游历,见“两小儿”争辩,询问缘由。 二(2-5):故事的经过: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主体) 三(6-7):故事的结果:孔子无法判断两小儿谁对谁错,两小儿笑道:谁认为你多智慧呢? 16. 两小儿辩日 第二课时 浏览文章第二部分,利用表格梳理两小儿辩日的具体内容。 人物 辩题 观点 理由 现象 常理 人物 辩题 观点 理由 现象 常理 小儿甲 小儿乙 太阳何时离人近,何时离人远 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 远者小而近者大 近者热而远者凉 “两小儿”是怎样证明自己的观点的? 提出观点 证明观点 运用生活常理 结合自然现象 观点截然相反 视觉感受:大的近,小的远 日初出:大如车盖 日中:如盘盂 比喻 触觉感受:靠近热源感觉热 远离热源感觉凉 日中: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