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三单元 二泉映月 目录 学习目标 01 重点难点 02 教学内容 03 课后练习 04 01 学习目标 教 学 目 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二泉映月》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乐曲特点,能够初步分析乐曲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聆听、分析、讨论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二泉映月》的音乐美,培养学生音乐欣赏的基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同时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02 重点难点 重 点 难 点 1.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二泉映月》所表达的情感内涵,感受乐曲的旋律美及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 2.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深入体会乐曲中蕴含的深刻情感,以及如何通过音乐欣赏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03 教学内容 阿炳,原名华彦钧,1893年8月17日出生于无锡市,民间音乐家,正一派道士,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1950年12月4日逝世。 他刻苦钻研道教音乐,精益求精,并广泛吸取民间音乐的曲调,一生共创作和演出了270多首民间乐曲。 其父华清和为无锡城中三清殿道观雷尊殿的当家道士,擅长道教音乐。华彦钧3岁时丧母,由同族婶母抚养。8岁随父在雷尊殿当小道士。开始在私塾读了3年书,后从父学习鼓、笛、二胡、琵琶等乐器。12岁已能演奏多种乐器,并经常参加拜忏、诵经、奏乐等活动。18岁时被无锡道教音乐界誉为演奏能手。 欣赏提示 《二泉映月》原是一首二胡独奏曲。作者华彦钧(1893———1950),人称阿炳,江苏无锡人,我国民间音乐家。二泉原本指无锡蕙山二泉亭附近的泉水,当地群众称为“天下第二泉”。乐曲名称为后人根据此境命名。 蕙山二泉亭是阿炳双目失明之前常去玩赏的地方。在他双目失明之后,将想像中的美丽景色及饱尝的人间辛酸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全部寄托在他演奏的这首二胡曲中,可是眼前一片漆黑,他再也不能目睹旧时的一切,伤感怆凉的情调也浸透在乐曲中。 大雪像鹅毛似的飘下来,对门的公园,被碎石烂玉堆的面目全非,凄凉 哀怨的二胡声,从街头传来………只 见一个蓬头垢面的老媪用一根竹竿牵 着一个瞎子在公园路上从东向西而来,在惨淡的灯光下,我依稀认得就是阿 炳夫妇俩,阿炳用右胁夹着小竹竿, 背上背一把琵琶,二胡挂在左肩,咿 咿呜呜的拉着,在淅淅沥沥的飞雪中,发出凄厉欲绝的袅袅之音…….. 作品简介 《二泉映月》是阿炳的代表作,最开始为无标题音乐,在阿炳双目失明后,结合自已坎坷的一生,经过多次的修改创作而成的。 无锡惠山二泉享有“天下第二泉”的美称。阿炳经常在此处拉琴。 初听乐曲 感受乐曲情绪的演奏特点 分段欣赏 剖析情感 引子 (引子———主题———高潮———结尾) (音乐一开始,简短的引子,音阶下行的旋律,犹如一声百感交集的轻声叹息,迅速把人们带到深沉的意境中去) 主题 主题的旋律在二胡的中低音区进行,低沉压抑,音域不宽,曲调线以平稳的级进为主,稍有起伏,表现了作者的郁闷之情 — ——— — ——— — 《二泉映月》优美而悲哀。又带着一丝痛苦、愤怒的情绪。 欣赏分析表 惠山二泉是阿炳双目失明之前常去玩赏的地方。在他双目失明之后,将想像中的美丽景色及饱尝的人间辛酸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全部寄托在他演奏的这首二胡曲中,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呀!所以,《二泉映月》优美而悲哀。又带着一丝痛苦、愤怒的情绪。 课堂小结 寄语 人在旅途 有苦有乐 笑对人生 从容不迫 穿越痛苦 赢得生活 下节课再见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