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44497

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周末提优练习(6)(含答案)

日期:2024-06-03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33次 大小:83660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周末,提优
  • cover
九年级语文第二学期周末提优练习(6) 阅读下面苏轼的两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甲】 水调歌头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乙】 浣溪沙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萧萧一作:潇潇)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白发”“黄鸡”比喻世事匆促,光景催年。) 1. 甲词中“何似”意思是什么?乙词的小序作用是什么? 2. 简析“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中动词的表达效果。 3. 苏东坡胸襟坦荡,乐观豁达。这两首词都写于被贬之时,比较一下,两首词分别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拑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支,以弊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故愿王熟计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注]且:将要。苏代;人名。惠王:指赵惠王。他将要攻打燕国。拑:通“钳”,夹住。禽:通“擒”,捉住。 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2)今日不雨 (3)王之蔽甚矣 (4)故愿王熟计之也 5.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 (1)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2)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6. 文段理解。这两篇短文的共同点是设喻讽谏国君,甲文中的邹忌讽谏齐威王时,先以____ 设喻,再拿齐威王的地位和自己作比较,最后得出“_____”的结论。乙文中的苏代讽谏赵惠王时,也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这个比喻后来演变成一个成语,即_____。两文中的国君都接受了臣子的规劝,一个“_____”字就是明证。 7. 邹忌讽谏齐威王,苏代讽谏赵惠王的目的各是什么?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反映时间流转与气候、物候变化的关系,讲求人与自然在时序中的和谐统一。 ②长期以来,中国人形成了跟着节气过日子的生活传统。“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杜甫的诗句描写了立春日的特殊食品-盛以春盘的生菜(不烹熟生吃的蔬菜)。民间流传的谚语“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等,同样反映了节气与饮食的密切关系。 ③节气与饮食之所以形成一定的联系,首先在于中国人秉持“应季而食”的理念,注重尝新荐新。“麦到立夏收,谷到处暑黄。”“寒露种大蒜,霜降砍白菜。”农作物各有自己的生长周期,播种时间不同。成熟时间不一,不同的节气便各有自己当令的食品,即所谓“时品”。应季而食的理念让人尽量食用“时品”,节气日的饮食活动尤其注重享用新收获的农产品或其他应时鲜货,如谷雨日吃香椿、霜降日吃柿子等。清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