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55183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0次 大小:429556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7课,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社会,治理
  • cover
第六单元 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六单元第17课《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本课通过三个子目(历代户籍制度演变、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讲述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 【核心素养目标】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运用唯物辩证史观及有关理论,了解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认识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根本目的,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所处的特定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了解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特点与作用,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到封建时代的社会救济的特点、作用与不足,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历史价值,形成对当今中国社会治理制度建设与发展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中国古代户籍制度和基层管理组织的功能和特点 2.难点:中国古代社会救济的内容和评价 【课前准备】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流程】 【课堂导入】 通过相关图片,导入本课学习。 请同学们观察上面两幅图片,左图是明嘉靖黄册原本,右图是清光绪保甲门牌。大家思考一下,两者反映了古代中国的什么制度?对!户籍与基层治理制度。那么,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如何?这些正是我们这节课所要探讨的主题。 【讲授新课】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问题情境 请同学们结合教材内容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战国到明清时期户籍制度演变的历程如何? 自主学习 1.战国:国家编排民户,制定户籍的开始。 2.秦朝: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汉朝 (1)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 (2)户是政府征派赋役的单位。百姓编户入籍后,便成了封建国家的“编户齐民”。 (3)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定期进行人口调查。 4.隋唐 (1)隋建立后,命州县官“大索貌阅”,将人口体貌与户籍登记相比较,重新核定户籍。 (2)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 5.宋朝:宋朝户籍分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和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 6.元朝:按职业划分户口类型,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图片情境 自主学习 7.明朝 (1)明朝以职业定户籍,分为民籍、军籍、匠籍等。 (2)明朝的户籍册称“黄册”,以里甲制为基础。 8.清朝 (1)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管理相对松弛。 (2)到清前期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 (3)乾隆年间,朝廷谕令户籍永停编审。 图片情境 合作探究 探究一 东晋和宋朝户籍制度演变 材料一 东晋政府对南方土著居民仍然以黄籍进行登记,对从北方南渡而来侨居的州、郡、县人口以“白籍”进行登记,不向白籍人口征发赋役。东晋后期和南朝,政府为增加赋役,不时将侨居户口编入所居郡县户籍,称作“土断”,使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 材料二 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客户占总人口的40%,到1072年,客户所占比例下降到30%,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也就相应上升了。 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