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869542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8课《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音频素材+课件(共14张PPT)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6次 大小:493081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统编,音频,PPT,14张,课件,素材
    (课件网) 冬 作者:马丽华 丹 各 拉 头 源 江 长 在 各拉丹冬雪山 各拉丹冬雪山位于中国青海格尔木市与西藏安多县交汇处,为唐古拉山脉主峰,海拔6621米。各拉丹冬,藏语意思为“高高尖尖的山峰”,为长江源头,神秘的雪域高原,令人向往。 背景资料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西藏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蓝天白云,雪山草地,冰川大河,是西藏特有的自然景观。马丽华在西藏工作近三十年,足迹踏遍大半个西藏,写下了许多介绍西藏的文章。1987年3月上旬,作者跟随电影摄制组走进各拉丹冬,领略到壮美的雪山和奇异的冰塔林的景色,写下此文。 作者介绍 马丽华,1953年生,山东济南人,当代女作家,现任中国藏学-出卷网-总编辑。被誉为“西藏的歌者和行者”。主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纪实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灵魂像风》。 重点字词 安营扎寨 裸露 黧黑 棱角 风云变幻 接踵而至 大煞风景 劲旅 眩晕 豁然 蜷卧 腈纶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熠熠烁烁 漫溢 lí lénɡ quán jīnɡ yì huò xuàn jìng zhǒnɡ yì shuò shā 整体感知 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又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 以“我”的游踪为线索,按照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转换来组织材料的。 2.请根据作者的行踪,梳理文章脉络,并看一看有什么结构特点? 第三部分(12—15)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二部分(3—11) 详写第一天在各拉丹冬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一部分(1、2)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精读细研 找到作者的“所至”,理清她的“所见”,概括出景物特征,并总结其写景角度(观察角度和写景手法)。 这种好看体现在哪儿? 作者行踪 景物特征 观察角度 写景手法 作者行踪 景物特征 观察角度 写景手法 冰面疏松 流水漫溢 远观 四顾 近看 细看 半卧细察 简笔勾勒 大笔涂抹 简要概述 细致描写 联想想象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 冰塔林 置身冰窟 再入冰塔林 高峻雄壮、 变幻莫测 辽阔、浩茫、奇美 图案多样 晶莹闪耀 形态多样 永恒之美 凝聚历史 简要概述 简笔勾勒就是用极简的语言把事物特征勾勒出来,不加烘托和细节,也叫白描。 大笔涂抹,也是大笔点染,就是抓住一个重点,围绕它散开来具体描写,来点明感受。 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 1.有详有略。略写深处冰窟的感受,冰风的呼啸与川流不息,详写冰体的千奇百怪、美不胜收。 2.把主观感受、想象与客观的描写融在一起,从眼前的景物出发,做时间维度上的延展,既增加了文章的厚度,也赋予文章独特的韵味。如对冰窟和冰风的描写,又如描写冰塔林和冰川。 作者描写冰塔林意在表达一种什么情感? 作者通过描写冰塔林的奇景和美丽,展现了雪域高原的壮美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神奇力量的赞美。 精读细研 跟随队伍行进在各拉丹冬,作者的身体状况不断发生变化,内心感受也不尽相同。读课文,试着找出这些变化。 第 一 天 驶向各拉丹冬 在草坝子上安营 接近冰山、冰塔林 置身冰窟 第 二 天 再入冰塔林 尚属正常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恶心,呼吸困难 “我要死了”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赞美自然,凄凉、无奈 感到温暖,思绪飞扬, 被自然震撼 “似乎已经衰竭”, 没力气、挣扎 想象长江的故事 身体状况 内心感受 作者行踪 身 体 恶 化 感受渐趋细致 正向与悖反 合作探究 关系:1.从侧面写出了各拉丹冬自然环境的艰险,突出了本文“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2.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一条潜在线索,随着身体状况越来越糟糕,作者对各拉丹冬的感受与理解却越来越细致,想象也越来越有诗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