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4/04/4f/4f3489502b38328f8c290574ff160de1.png)
8.1《力 弹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将人和动物对物体的作用和物体对物体作用相对比,初步建立力的概念。知道什么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2.通过动手实验,知道弹力是由于物体发生形变而产生的力。 3.通过探究物体形变大小与外力的关系,领悟弹簧测力计的原理;通过观察和对比,认识弹簧测力计的构造和使用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学会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4.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5.通过观察,知道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能量。 6.经历橡皮筋测力计的制作以及测量头发所能承受的最大拉力的实验,培养学生乐于参与、勇于创新的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弹力的方向和大小 三、课堂准备 课件 四、教法指导 讲授法、实验演示法 五、学法指导 合作探究法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请同学们仅凭自己的左手,单手举起你的凳子,举过头顶。(教师板书:手举凳子) 教师:请同学们描述一下这个过程(手把凳子举起来了) (二)内容讲授 环节1.理解力的概念 教师邀请学生进行小实验。 ①手压气球 ②手拉弹簧 教师:在以上的实验过程中有共同点,都需要力,那么什么是力呢? 教师对板书进行圈画,圈出“举、压、拉”这些词表示作用。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含有两个物体。 教师提问:你能试着总结什么是力吗? 学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教师安排学生齐读两便“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然后追问“有几个物体?” 教师:这两个物体分别是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我们将施加力的物体称为施力物体,另一个受到力的物体为受力物体。 教师提问:你们能够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吗? 学生根据课本P44的内容,判断并区分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 教师提问:物体一定要相互接触才可以受到力的作用吗?(教师演示实验:磁体之间可以产生吸力,不需要相互接触) 过渡语:我们知道什么是力,只要产生了作用,就表示产生了力,那么力有什么作用效果呢? 环节2:理解形变和弹力的概念 教师安排学生“压气球”、“拉弹簧”、“扯橡皮筋”、“揉纸团” 教师:在以上的实验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呢? 学生:他们的形状都发生了改变(称为“形变”) 教师提问:这些物体发生的形变一样吗? 学生:能够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弹性形变”;撤去外力之后,不能恢复原状的形变称为“塑性形变”。 环节3:实验探究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 教师安排两个学生,分别用大小不同的力拉弹簧。 (提出问题)教师提问:发生的是哪一种类型的形变呢?两个弹簧的形变一样吗?你猜测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弹簧的形变大小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力的大小 教师安排学生借助刻度尺进行探究,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课本P45 页。 (学生阐述实验现象) (学生总结实验结论) 教师提问:同学们,试想,如果让一个同学站在这个刻度尺上,会发生什么结果呢?这个时候还符合我们得到的结论吗? 教师:所以,我们增加一个前提,“在弹性限度内”,如果超过这个限度,弹性形变与外力的关系就不符合了。 教师演示实验:用弯曲的刻度尺弹飞粉笔。 教师提问:这个实验中,粉笔为什么会飞呢? 学生:粉笔受到了刻度尺对它的力的作用。 教师:这个力我们称为弹力,那么什么是弹力呢? 学生:物体发生弹性形变后,力图恢复原来的形状,而对另一个物体产生力,这个力称为弹力。 教师提问:书本压书,这个现象也产生了,属于弹力吗? 教师:桌面部分相当于一块有韧性的木板,其实这里产生的是弹性形变,只不过这个弹性形变我们肉眼看不见。所以这里的力也属于弹力。 过渡语:我们知道了力的概念,也认识到了弹力,那么力到底有多大呢? 环节4:学习力的测量方法 教师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力的测量工具(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